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慧 巩冰

  摘 要: 基层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科研实力的稳步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基层科研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健全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实施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四个解决之策,以提升科研管理质量、增强科研竞争实力。
  关键词: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高校不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战场,而且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2010年,高校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3项,自然科学奖20项,技术发明奖26项,分占总数的43.5%、66.7%和76.5%,这不仅是高校科研竞争实力的有力说明,而且对高校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管理是一个人的活动和知识的运动相统一的过程”[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必然会带来科研管理理论的繁荣。然而目前教育管理研究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献大多强调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体制研究,对于院系层面的基层科研管理体制研究甚少。院系科研管理虽然是科研管理的基层环节,却是“管理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桥梁作用,是协调各部门关系的纽带。基层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科研实力的稳步提高,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科研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
  1.高校基层科研管理的工作现状及问题
  1.1基层科研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然而一些观点认为,院系只要根据校级科研管理制度,按章办事即可,无需额外制定基层科研管理制度。校级科研管理制度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学校科研发展的把握及导向,这种宏观的管理制度势必不能满足不同院系科研发展的需要。而且在缺乏基层科研管理制度的情况下,科研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办事员,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基层科研管理处于一种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立足于校级科研管理制度,从各院系科研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院系实际情况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1.2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长期被忽视。
  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不仅包括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还包括各院系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人们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不过是下传信息、上报材料,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多数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身兼数职,鲜有机会参加业务学习与培训,致使一些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在工作中不注重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管理课题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影响了科研管理改革的进程。
  1.3基层科研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研质量的稳步提升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2],但目前基层科研管理工作在这方面存在欠缺,一是在业绩考核时重数量、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长期发展;二是激励的实施未能实现最大化目标,不能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实现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未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1.4基层科研管理在项目申报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科研管理是指科研管理人员对课题从项目申请到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3]。然而在现有工作制度和工作条件下,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仅仅是发挥上传下达、布置任务、上报材料的作用,较少过问所申报项目的创新性,较少对课题组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帮助,尤其对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过程管理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课题的监督检查,也难以保证课题如期、高质量完成。另外我在对近几年项目申报的情况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缺少固定的科研团队,以致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似课题的重复申报,不仅浪费资料配置,也导致申报命中率大大减少。如果能将分散的科研力量有效整合,则可以增强科研竞争力,提高项目获批几率。
  2.解决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问题的对策
  2.1立足院系实际,建立健全基层科研管理制度。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4]。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科研管理,保障基层科研工作顺利实施,合理规范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一个合理规范的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应该具备下列特征:①符合各院系科研的实际情况,满足各院系科研发展的需要;②充分采纳了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意见;③具有灵活的奖惩制度,符合教师的科研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促进院系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科研质量的稳步提高。
  2.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实现科研管理目标,引领科研发展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5]。一名合格的基层款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基本的综合业务知识、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档案管理能力、严守信息的保密素质。然而,人们对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高校首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基层科研管理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次应因人制宜地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组织各类培训和进修,提高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扩充业务知识、更新科研管理理念;最后应建立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开拓意识和创新潜能。同时,基层科研管人员也应主动加强学习,充实和丰富自己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
  2.3实施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
  科研激励是促进科研发展的有效手段,由于高校中各院系科研发展不完全均衡,因此院系在具体实施激励政策时,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人因时而异,多种激励措施结合,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首先,激励应因人因时而异。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青年教师活跃勤奋、工作热情高,但在生活上刚刚自立,经济上的需求占据其主要地位,因而在实施激励时应多给予经济上的补贴;而对于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教师,其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相对较高,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他们的需求重点,因此应着重让他们做科学研究,并鼓励他们多带年轻人,形成科研创新梯队[6]。其次,激励应采取多种措施。除物质奖励外,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院系还可以利用非经济报酬使其更具有受重视感和满足感,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高层次的培训、参与院系决策机会等。总之,通过经济与非经济奖励,促使激励水平最大化。
  2.4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科学管理。
  如前文所述,科研管理是指科研管理人员对课题从项目申请到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达到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要实现这一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传统的基层科研管理偏重于布置任务、上报材料,而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则要求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科研政策导向,广泛搜集科研信息,研究不同类型课题申报程序,并以此为指导向教师提供信息、积极引导,提高课题申报命中率;在课题申报成功后,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随时对课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协助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做好结题验收和成果评价、成果鉴定、专利申请、成果推广等后续工作。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及综合性日渐明显,个体教师由于研究领域的局限,信息量和知识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及院系科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促使分散的科研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固定的教师科研团队,从而有效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竞争力。
  3.结语
  高校作为高科技战线的主力军,面对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基层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基层科研管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健全基层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实施激励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增强高校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37.
  [3]于惠芳.服务・学习・研究:高校科研管理的三个维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85.
  [4]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5]唐淼.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2):125.
  [6]梁河.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北方经济,2007,5: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2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