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企业责任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丽莉
摘要: 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合作,目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责任缺失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企业责任 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很多问题,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同样受到了影响,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工人的短缺,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的匮乏。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要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但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只是在一旁观看,等待结果,然后抱怨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实际脱钩,“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等,发展职业教育似乎成了教育部门内部自说自话的一厢情愿,企业也一味地把希望寄予在职业学校身上,无所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
职业教育,特别是工科类型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办学成本极高的教育类型。学校培养学生使其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只有配备数量充足,性能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才能满足学生多培养要求。这种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内资源。学校需要配备数量相当的教学,培训仪器,设备设施,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校园内的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基础阶段。二是校外资源。学校必须与相应的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起校外(企业内)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而且,后者尤为重要。校企合作即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调整设置,突出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为相关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毕业生;企业则主动为学校相关专业提供先进的实习实训条件,热情接纳职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考察,并通过“订单培养”、发放教育券等方式,支持职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缺失,还没有根本解决,致使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难以全面持久的落实。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劳动力结构失衡,高技能人才奇缺只是表面现象,行业企业还远没有普遍,深层次的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导致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偏低,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这才是其本质原因。企业作为一个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体的经济组织,考察其行为更多的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其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在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时,其责任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分析企业的性质。
企业遵循的是市场原则,其参与职业教育要考虑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1.职业教育投资效益具有间接性
由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提高了劳动素质与能力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或劳动者,只有这些人才或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相结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技巧从事企业生产活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才能看到其对企业生产、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资的回报效益计算是复杂和难以明确的。企业期望招收所需员工是熟练工,也就是上岗即能创造利润的员工,而不是学生。而这些熟练工从哪里来?这并不是他们应该关心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社会的事,与自身关系不大。企业需要某类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在目前整个就业状况下,以及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人才供过于求的未来预期的条件下,企业可以从社会、学校招聘到大量所需要的人才。而从需求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变弱。社会劳动力的供应充沛,使企业有更多的挑选余地。尤其是技术性不强的企业无需太多的投入,便可以选择优秀的甚至高学历的毕业生,这些直接影响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即使没有,则可以到其它企业去挖人。
2.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迟效性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经过一段甚至很长时间才能反映或表现出来;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最好是能直接上班、上岗创造利润,这样才符合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供人单位的学校,又有多少人能不经过企业实际操作、再培训而直接上岗操作的呢?有些流水线的工作,企业还会担心影响自己的生产活动,对校企合作采取应付的态度。对此,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人都清楚,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做大量的工作才有可能达到部分效果。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用人观念落后。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技术密集型的较少,从而对用工要求也较低。社会法律不健全,劳动执法不严;企业用工中的性别歧视。企业的用人观念在逐步改变,但还有许多企业考虑女性员工稳定性相对较差、管理中也存在着许多不便等因素,在录用员工时更多倾向于男性,很多岗位虽然跟性别没关系,却也拒绝女性。目前企业需求较大的一线模具数控操作工、业务员甚至会计人员,均以招男性为主。从学校的角度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重点落在技术人才的高级性上,便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产生了错位。
3.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长期性
企业经历过职业教育的员工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合适工作岗位上是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长期的。企业的发展希望有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学生的跳槽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就要考虑投资职业教育的成本付出与收回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在企业一线呆多久,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的热情。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其实是校企之间存在着一种合同关系,这种由校企双方签订的将学生作为标的的合同,由于存在的种种原因,使得许多的合同得不到践约,最后不是企业留不住学生或学生达不到企业要求被解聘,就是学校拿不到培训费或企业不要学生就业。从而使校企合作成为名不符实,流于一种形式。
校企合作需要的企业的规模一般为大中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还没参与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它们还在生存与发展线上徘徊,不会有多余的心思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发展中来。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企业的大量需求上,一般应为大企业,而且单一产品的规模较大,职工人数多,同时由于其产品销售好,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才需要大规模的增加生产一线人员。企业必须对某类人才有迫切需求,由于企业员工淘汰率高或非裁员的流动率高,才导致企业批量次的需要同一工种的技术人员。因此,只有当社会上出现大批企业具有迫切的用人需求并能够提供强有力的需求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战略的调整、产品技术的创新,对学校培养的后续人才的要求会随之发生变化。还要考虑到企业的生存周期不稳定,企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导致校企合作的不可靠性。市场经济时代,竞争的激烈,让许多企业潮起潮落。因此,今天企业与学校合作,不见得明天一定能取得效益。一个企业很难预料到自己三年、二年,甚至一年以后是怎么样的,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投资效益的长期性就多少给校企合作蒙上些阴影。
参考文献:
[1]刘小强,王锋.行业组织、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J].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2]孙泽文.行业、企业参与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3]文正东,卢建平.我国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原因及出路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4]雷体翠.论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交换[J].石油教育,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