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特点进行钳工技能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富卿

  摘 要: 本文主要根据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即认知和定向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协调阶段和完善阶段进行钳工教学,旨在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钳工 动作技能 技能教学
  
  钳工是使用钳工工具、钻床等按照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的一项工种,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强,工作范围较广,技术性强,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加工质量。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动作或智力的活动方式,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这两者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则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动作形成的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并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来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提高。笔者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技能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作技能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有初步认识,对动作方式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动作印象。此阶段学生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并出现多余动作,并难以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因而自己不易发现错误。
  根据这个阶段的特点,教师在钳工技能教学时,首先要设法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技能。常用的方法有:
  1.将运用逐步分解。
  教师在示范时应把操作的过程按顺序展现出来,以有利于学生观察操作中的要领;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自己的模仿写出操作步骤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而后再依据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在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钳工锯削姿势的教学,教师对推锯、回锯、锯条的运动轨迹等进行分解示范,同时学生模仿练习。
  2.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都是采用班级授课,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很难使每个学生都注意到,即使学生都集中注意力,也很难说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训练方法,一是可以缓解教师力量的不足,二是可以使指导与示范个别化,三是可使学生理解和观察中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后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进行练习,一人进行动作监督,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示范,并指出对方错误所在。例如,在钳工錾削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握锤、握錾、挥锤、锤击等动作进行指导,这时采用的“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播放多媒体课件前教师要注意讲解,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看操作过程的动作细节。播放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必须研究的动作上来,特别是对重点的动作或画面动作不够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以免学生疏忽。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例如,在进行钳工修理教学时,在学生进行操作之前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作的联系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已使个别动作联合成完整的动作体系,视觉控制作用逐步减弱,肌肉运动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提高,并能发挥特殊功能。同时,在本阶段动作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消失。由于技能逐近形成,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的能力也在加强。
  根据本阶段的特点,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有效的练习。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要使学生获得技能并达到熟练程度,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调动学生练习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具有了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时就能开动脑筋、主动练习。在操作练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独立操作时可能发生一些错误,教师应及时给予指正,这对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极为有利。如果仅让学生进行重复模仿练习,虽然学生操作不会发生错误,但这种正确性是教师示范的结果,而不是学生认识后加以掌握的结果,将无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
  2.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练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动作的要领、操作的注意事项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了反馈信号,知道练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就能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
  
  三、动作的协调阶段和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各个动作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相互协调,能够依照动作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出来。此阶段意识的调节作用已大大降低,肌肉运动感觉作用占主导地位,视觉对动作的控制也进一步减弱,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动作方式。
  1.突出要点,反复练习。
  由于这个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操作应以学生练习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对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教师要重点练习,力求人人过关。
  2.定指标,合乎规范性。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这个阶段正是技能形成过程的高原期,学生练习的兴趣可能下降,或产生厌倦情绪,使技能成绩出现停顿状态。为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每次教学中应给学生一定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指标,用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严格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逐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具体分析各种技能操作成绩提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先后快慢一致,合理安排好技能教学三个阶段的时间,以免学生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熟练程度的要求或感到枯燥、乏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