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高卢雄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威多
摘要: 艺术史和设计史从形式上说都是风格的历史,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设计风格往往要牵涉诸多方面。通过对形式的考察,我们往往能了解设计风格的内在精神。法国设计风格是独特的,它往往被认为是高品质、高品位的象征,也会显得过于浪漫和装饰过度。本文从民族、环境、时代演进及意识形态几个方面分析法国设计装饰性特点的成因。
关键词: 法国 设计 装饰性
一
法国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在许多设计领域里,法国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它们追求形式的美感和细节的精巧,这种执著的追求形成了所谓的法兰西风情,这使得人们认为法国产品是品质优良、细腻而具有人情味的,但也是过度装饰和奢华的代名词。大名鼎鼎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都肇兴于法国,影响了当时的德国、比利时、英国甚至整个欧洲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尤其是新艺术运动主张的有机主义,向自然学习的风格,扬弃了繁复的帝制风格并在法国一直延续着,在后来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铁幕中独树一帜。法国电影里经常出现维可托・霍塔的塔塞尔宾馆式的楼梯回廊,让人感到迷醉。
真正意义上的时装设计肇始于巴黎,它来源于莱昂・巴克斯特为俄罗斯芭蕾舞团所做的舞台服装设计,所以它甫一出现就具有奢华绚丽的特点,从它诞生在巴黎就一直是富于装饰性的、华丽的、不为大众服务的。以后的继承发展也同后来英国人马丽・昆特和美国人拉尔夫・劳伦的努力截然不同。
王受之先生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关于法国设计的章节里,提出了对法国设计奢华风格的困惑。他提出,法国的设计被认为从来都是注重装饰的、奢华的、精英主义的,不是为大众的,这和所谓的法兰西精神不符。众所周知,法国在意识形态上是左倾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法国人一向具有反对权威、反对专制、反对特权的传统意识。这种矛盾从表面上看是不可调和并难以解释的。
法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丹纳说过,不同的艺术风格总是和不同的民族、时代、(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笔者认为,装饰设计风格也应该是如此。笔者在此根据自己的思考试图阐述法国设计装饰性特色的成因。
二
法国地处欧洲西部,地跨大西洋东海岸和地中海北岸。这里和阴雨连天的英伦三岛、冰天雪地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不同,地中海沿岸的温暖海风和普罗旺斯地区的充沛日照自不必说,就是西北国土也因为大西洋暖流而温暖舒适,这使得法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也造就了法国人轻松安逸、注重生活质量和享受的特点。法国人天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在他们看来,设计物、人造物应该是充满隐喻的,应该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单有功能性的设计物品会失去大部分的乐趣。因此,法国设计风格注重装饰和对纯粹装饰品的特殊需求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从民族来说,法国本国现有居民是民族大迁徙时期从北方进入高卢地区的日尔曼人。高卢地区在此前很早就成为古罗马帝国的最重要行省之一,这里因为和帝国本土接壤,一方面是日尔曼人侵略帝国的前线,另一方面也是最先受到古罗马文化政治影响并较早开化的地区。在长年的拉锯之中,进入高卢地区的“蛮族”渐渐接受了古罗马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比之更为北方的萨克森人、伯艮第人、凯尔特人、高卢的法兰克人较早地进入“文明萌芽”阶段――这也是后来法兰克王国盛极一时的原因之一。在抵御蛮族的斗争中,高卢逐渐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屏障。因为后来众多法兰克人成为帝国的雇佣军,同时大批古罗马人来到高卢,帝国的文化政治中心也一度转移到过高卢地区,这里成了古罗马帝国游离在母体之外的心脏,古罗马的精神和民族情绪扩大到法兰克人身上,并和日尔曼人本身具有的自由奔放气质结合,形成了新的古典欧洲的主流精神。这里的人们以自己属于“罗马”而自豪,这种情绪甚至超越了古罗马帝国畿内的居民。同时,古罗马的哲学、艺术和美学思想自然地在这里完美嫁接。这是法兰西精神气质的渊源之一。
工业革命开始后,法国在技术上逐渐落后于英国和普鲁士,这使得怀念法兰克威仪的法国人自尊心受挫。一个民族越是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越是情绪高涨,越是要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启蒙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历次革命,以及18、19世纪之交的拿破仑对欧洲的征伐占领,是一次民族情绪的巨大释放。拿破仑时代的结束是法兰西最后辉煌的终结,随着帝制时期的寿终正寝,第三共和国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中相继诞生。当它们因为国家政体的变化而耗尽力量的时候,隔壁的德国却在健康茁壮地成长并且完成了统一。两次世界大战,法国虽然都是战胜国,但是战争的事实却让法国颜面扫地。直到现在,法国人对于帝制时期的辉煌仍普遍怀念。
法国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就是在这种历史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造成了法国设计风格执著地强调本民族文化气质和传统的特点,这种坚持事实上是保守的。法国设计从政府到民间,一直有一种排斥时代主流的特点。因为现代主义设计发端于德国,成长壮大于美国,他们自然不会买现代主义的帐,而要努力保持一种法兰西做派,它的奢华繁复其实寄托了复杂的民族情绪。法国国土从巴黎到外省,充斥着宣言式的“国家项目”,这些国家项目都是政府行为。从埃菲尔铁塔到现在的法兰西国防部大楼,从“协和”式飞机到高速地铁,无不体现了法国人希望国家壮大复兴的良好和盲目愿望。法国人对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抵触体现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国家立法取消设计在国际上通行的说法“Design”在法国使用,而以一个相当含混、落后的称呼“样式”代替――这种抵触甚至是可笑的。此外,由于对帝制时期的怀念,当时所谓的可以体现帝国威仪的宏大华丽的帝制风格在法国现代设计中应该有所继承。帝制风格因为帝制时期的幻梦,成为一种潜意识里的良好规范,成为审美意识深处可以争取的目标。
笔者认为还有另外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法国设计的装饰性特色。首先,虽然世界历史和美术史上反复强调阿拉伯的异教影响没有波及比利牛斯山的这一侧,但是,毕竟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统治超过了700年,要使法国完全从摩尔人工艺精巧华丽的风格影响中幸免也是不太可能的。而且,间接地以西班牙为媒质受到异教影响几乎是必然的。大的建筑不说,就设计纹样方面考虑,这种影响是存在的,并且应该会在现代意义上法国设计的思想意识层面中有所存留。
其次,法国的设计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巴黎在19、20世纪之交成为现代艺术的中心。艺术和设计在现代主义上的最初形态和发展趋势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现代艺术强调个体、个性,强调多样性、思想性和隐喻性、形式感,注重东方的影响,这使得法国的装饰设计从纹样上也多少体现了东方的,尤其是日本的影响,使得法国的设计注重形式感和隐喻性。
三
以上是从民族、(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简单地分析法国设计注重装饰性原因的皮毛,那么,法国设计的精英性和法国民族传统里的民主意识是不是真的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呢?
如果仅仅从近现代法国历史的表面上看,我们会认为法国的精神是革命性充沛的、本质民主的。而事实上――笔者在文中已经分析了古罗马精神对法国民族性的影响――法国的精神是来源于古希腊精神的,继承古罗马精神的。这就决定了法国式的民主是罗马式的民主,这种民主是理性主义的、是精英主义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形式民主而不是实质民主。形式民主是一种虚假的民主,是古罗马法精神之下的民主,它的精神实质其实是强调少数人制定的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理性主义的民主制度,这种制度其实对社会底层是蔑视的。法国的大革命历史也说明那种革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革命。无论是雅格宾派还是三月党人,都是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这种革命是有限度的、妥协的,是精英主义的,不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也不是农民革命。而且他们在察觉到革命过程中出现底层主导分化的时候,也会严酷地镇压。可见法国的大革命历史虽然轰轰烈烈,但是掩盖不住他们的哲学思想深处的精英主义。法国人革命性的传统在拿破仑帝制时期的短暂辉煌中摔得粉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国的设计是精英主义的,注重装饰的,不太关注大众的。
本文对法国设计的装饰性特点作了简单的分析,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还需要作严密的思考和论证。
参考文献:
[1][法]让―皮埃尔・里乌等编.杨剑等译.法国文化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英]巴纳德著.王升才等译.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法]德拉诺瓦著.郑文彬等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