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观察事物,拓展写作题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德志
作文是令学生最感头疼的事,往往有许多学生感到无事可写,抓耳挠腮,久久不能下笔。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作文教学中狠抓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开拓和摄取写作题材,解决了“无源之水”的苦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常常把“观察”同“看”等同起来,对“观察”一词很不理解。其实,观察包括“看”,但“看”不等于“观察”。观察的范畴除了“看”(即视觉感觉)以外,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人们内心的感受,等等。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教会学生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对事物的看、听、想、品,寻找自己的感受,摄取写作镜头,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掌握观察的方法
即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通常,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总是以其总体为着眼点,接着对它的各个局部顺序分类观察,再着重仔细观察能代表总体、反映总体性质的局部(即特征),最后加以归纳总结形成对总体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总―分―总的观察思路,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的辩证过程。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学校的花坛》为文师,组织学生到花坛中观察,先告诉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花坛究竟“美丽”在哪?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花的美丽之处。接着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花坛全貌:花坛位于校园什么方位?整体布局如何?大小如何?都有什么花?各种花的颜色、形状如何?给人们的最佳感觉怎样?让学生对花坛的总貌有个总的认识。接着,启发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喜爱的两三种花仔细观察,着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花的特点,从花的形状、颜色、味道及与众不同的特点有顺序地观察,最后再回到整体。使学生获得对学校花坛更加全面、真实、鲜明的形象,领会到花对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想象金盏花的花朵像什么等。问学生:看到这些花想到什么?经过启发,学生说:金盏花的花朵像一个个小喇叭,也许它怕影响我们的学习,不敢把喇叭吹响,在这美的花坛中,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花儿,我要把它献给培育花朵的辛勤的园丁……
二、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细心观察
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过于笼统,不懂得抓住事物的重点和特点,不能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平辅直叙重点不突出。所以引导学生观察时应有的放矢,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抓住特点观察。例如:观察野花,要求学生从整体到细节、由表及里地观察,认识野花虽没人播种、施肥,但可以生根开花的特点,从野花的无穷生命力,感受到野花内在的美。又如学生《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课后,学生明确了作者在文章在通过重点介绍了杨梅的形状圆、颜色红、味酸甜来说明它的可爱。在习作指导课上我有意识地端来一盘水仙花,让学生抓住了水仙花的形、色、味进行仔细观察,以《我爱故乡的水仙花》为题习作,让学生通过观察运用课文的写作知识进行描写。这样,学生在思维范例的作用下,化他人的思路为自己的思路。一位学生写道:“水仙花亭亭玉立,秀丽多资。未开放的花骨朵犹如一粒粒豆子;半开放的花如同含羞的少女,全开放的花神采奕奕,每朵花各有六片椭圆形的雪白花瓣,瓣中有一个金黄色的小盏,盏上沾满了金黄色的花粉,其味清香扑鼻……”这就抓住了重点描写,突出了水仙花的特点。
三、培养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写《学校的大榆树》时,考虑到我班教室门前的左前方有一棵大榆树,平时学生最喜欢在大榆树底下玩耍,不知学生是否细致地观察过呢?我决定让学生以大榆树题材,观察并写这篇作文。首先,我把学生带到大榆树底下进行观察。我问:“我们要观察大榆树的什么呢?”大家各抒已见,一双双大眼瞪得又大又圆,一张张小嘴不断地发问。最后我作了归纳:“我们要观察大榆树的干、枝、叶、花。”我先让学生观察大榆树的干。我示意几个学生上去抱一抱大榆树,结果是两个学生手拉着手才能抱住大榆树。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大榆树的枝。学生抢着说:“大榆树的枝条有很多,数不清,大枝条上有小枝条,有的压弯了腰,有的耷拉着脑袋,还有的小枝条直立着。”然后观察叶子,大家说:“大榆树的叶子有的黄,有的绿,有的半黄半绿,有的落到了地上。”时值深秋,学生说得很真实。最后,我让学生观察大榆树的“花”。一个学生说:“大榆树没有花。”“不对!”另外一个学生抢着说:“大榆树有花,要不怎么能结上榆钱子呢?春天的时候,我看见大榆树上有花,是淡黄色的,小小的花。”这个学生平时很细心。“大榆树是有花,花在榆钱上,这时榆钱不能食用,花谢之后结子,方可食用。”我肯定了她的说法,并且乘势引导大家:“一年四季大榆树的样子一样吗?”“不一样!”王小芳说:“春天的时候,大榆树的叶子嫩嫩的,绿绿的。”苏小明说:“夏天到了,大榆树的叶子长大了,边上有锯齿,像饼干的边。”林巧珍说:“大榆树的叶子变黄了,纷纷从树上落下来,像黄蝴蝶在飞舞。”林小红说:“冬天大榆树光秃秃的,穿上了白衣服。”我问大家:“大榆树有什么用吗?”他们发言更是积极,有的说,春天我们能吃上榆钱子。有的说,夏天我们在大榆树底下乘凉,背课文。有的说,大榆树可以盖房子,做家具、课桌椅。还有的说,大榆树的叶子可以当肥料。最后,我作了小结:“今天,我们观察了大榆树的干、枝、叶、花。观察事物一定要有顺序,我们按这个顺序写大榆树,再联系榆树在春、夏、秋、冬的特点,写出大榆树不同时间要写出喜爱大榆树的心情和大榆树给你的启发。”
回到教室,我立刻让学生动笔写。结果,这次作文很成功,最大的特点是观察有序,内容丰富,当然在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方面还有很欠缺,但就内容而言,不像以前的作文那么寥寥几笔,内容空洞。这堂作文指导课,学生发言踊跃,学生都动嘴、动脑、气氛活跃是以前的作文课上从未有过的。
四、边观察边思考
写好人物特点。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引导学生细致地看清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看外貌,从穿着、身材去辨别人物的年龄、身份、职别;看动作,把握人物的活动;看神态,观察人物的喜怒哀乐的表情,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指导学生以《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习作时,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特别向学生提示: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作为观察的重点。一个学生写道:“林老师的头发已经花白了,额上布满了皱纹,像一道道波浪似的,身穿咖啡色衣服,还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他身高体瘦,手臂上一道道青筋很明显,讲起话来总是轻轻地、慢慢地,很有道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描述,表达得很准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