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苗春华
摘 要: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缺乏较强的辩识能力;性格冲动,思想叛逆,爱走极端;看似坚强无畏,实则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而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语文教师应该充利用它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青少年“太阳”说,都指出了一点,那就是:青少年是使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程度,都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更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新事物大量涌现的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消极因素也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与“精华”并存的“糟粕”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从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可塑性强,身心发展快速但不平衡。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却较差,因而感染网瘾、犯罪和自杀等现象并不少见。这就需要有人正确地引导他们,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以免误入歧途,而学校教育正是这种责任责无旁贷的承当者。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还应该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这是现代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而语文教师更是肩负着重大使命,这是由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有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特殊性决定的。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师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挖掘资源,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依据教材自身内容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通过一篇篇文章进行的,而选进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是“文道合一”的有机结合体。这也恰恰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时应该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教师可以用作者战胜苦难与不幸的坚强意志来激励学生珍惜生命,学会乐观地面对现实,面对磨难;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教师可以结合玛蒂尔德的境况,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因而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可以告诉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课本中大量的诗歌、戏剧等也无不如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离不开对教材的挖掘。这样的渗透教学既能使学生领悟祖国语言的精华,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从教材内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让我感觉到,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珍惜生活,从而培养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能力。这是从语文教育本身的要求来说的,从教材内容来说,语文课本不同于历史课本,历史课本必须尊重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动;而语文课本则紧跟时代步伐,在不断的变化中体现时代的特点。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反映时代变化的当代精品,展示很多新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内容,很是贴近现实生活。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可从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是联系学生自身。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在做到开放式个性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是分不开的。中学生正处于感情萌动的青春期,稍不留神就容易步入早恋行列,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而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教会学生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帮助他们走好青春第一步,让他们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二是联系社会现象。“教材来源于生活,教学应贴近生活”,学生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照周围的相关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在学生迷惑不解、茫然不清之时,一定要给之以清晰明白的指导,从而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的价值观。
三、根据需要组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例如,在课上学习老舍的《茶馆》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扩大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更重要的是体验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从而体验到每一个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就是课内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间接认知途径。而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则是更深层次的理性认知。首先,它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学生道德情感,并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其次,它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新鲜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发展各方面的智力和能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求异创新的精神;最后,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兴趣,陶冶高尚情操,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调节学生的脑力劳动,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真正做到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够逐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成为身心俱佳的优秀青少年。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更应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