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也谈教学案例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向红

  随着《课标》精神的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资源也越来越受语文教师的关注,它为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但在开发与利用拓展阅读资源的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对于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清,导致对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出现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下面我就从教学实践中捕捉到的一些课例来加以探讨与分析。
  误区一:无味――先入为主,束缚了思维。
  【案例】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导入新课时:
  1.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毛泽东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着优秀的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
  2.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但是,等你学完《天鹅的故事》之后,你们会发现这几句话在文中有着更深刻的演绎!
  【教学反思】
  我们姑且不说该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对目标的定位是否正确,就以这样的导入形式展开教学是值得斟酌的。老师不是让学生首先接触语言文字,不是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想象情境,而是“先入为主”地将文字资料过早呈现,出示的文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正因为这样,所以后面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团结力量大”,既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更无创新,甚是无味。如果先让学生进入到文本中阅读、感悟,然后出示文字资料,教学效果必然不一样。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的课,资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切忌“以拓展阅读资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课运用拓展阅读资源要始终坚持一条,即“因时因需而用”。
  误区二:无序――程度失当,序列不清。
  【案例1】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江南》时,提供的拓展阅读是《采莲曲》和《江南春》;另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池上》时,提供的拓展阅读是《采莲曲》和《江南春》。
  【案例2】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燕子》一课时,提供的拓展阅读是高尔基的《海燕》,并要求背诵。
  【教学反思】
  目前,在开发拓展阅读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如案例一中的无序表现在一年级上学期和四年级下学期拓展的阅读内容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一年级的阅读要求和四年级的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读背这首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得教学出现低水平的重复。而案例二中的无序则表现为课堂上随时可见的以深解浅的行为,《海燕》这篇散文是必须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的,如文中:“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在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样的句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拔苗助长”,要求学生背诵,大部分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可以说无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挫伤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应该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地选择与所选用教材程度相当的甚至略比教材浅显的内容,让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果内容略深,就要考虑其篇幅必须短小,而且要有一定的阅读指导。
  误区三:无度――喧宾夺主,弱化了体验。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黄山奇松》的过程是这样展现的:
  (一)导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主要写了什么。(板书 三大名松)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用符号标出。分别指名读。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
  A.学习迎客松
  ①“迎客松”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②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及有关迎客松的文字资料介绍。
  ③朗读有关迎客松的句子指读、齐读。
  B.学习“陪客松”
  ①你觉得“陪客松”又有怎样的特点?
  ②出示陪客松的图片及有关陪客松的文字资料介绍。
  ③朗读有关陪客松的句子指读、齐读。
  C.学习“送客松”
  ①“送客松”和“迎客松”、“陪客松”比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②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及有关送客松的文字资料介绍。
  ③朗读有关送客松的句子指读、齐读。
  D.齐读描写黄山松的精彩语句,再一次感受黄山松的神奇魅力。
  E.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指名回答。(当然是……玉屏楼了)
  ②教师简介:徐霞客是明代旅游家,地理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玉屏楼是黄山的中心。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千姿百态”来理解: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各种有关黄山奇松的其他资料,教师出示黄山各种松树的图片。
  ③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
  (五)拓展阅读《我喜爱的中国名胜》
  【教学反思】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老师极力抓住短短的40分钟,尽可能多地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文字资料的拓展上,似乎不这样就无法显示自己对新“课标”的领悟。老师过多过滥地使用文字资料拓展,多而杂乱,使语文课成了“资料的展示厅”。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过量,课文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探究品读也是匆匆走马。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反而显得喧宾夺主,使学生学起来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在对文本的感知过程中受到启发与顿悟。“读书”,“读书”,就是让学生与书本尽可能多地接触。课外文字资料的拓展只是辅助手段,终究代替不了文本。课堂里过多地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喧宾夺主,势必减少与文本接触、对话的时间,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书本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拓展有“度”,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教好每篇课文,然后要合理安排开放教学的时间,适当推荐一些课文相关内容,让学生补充阅读,增加积累。
  总之,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绝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流于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既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准确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误区,合理开发与利用拓展阅读资源,使拓展阅读资源在阅读课上变得有味、有序、有度、有效、有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