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敏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有效性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有别于语、数、外等其他传统学科,同时由于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它又不同于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评价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那我们应该如何针对其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明确“为什么教”
  我们要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是相互渗透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原来的计算机课,不能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记忆更多的知识点、操作技术要点以便能顺利通过会考更不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每次给高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我总会让学生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门什么课,区分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差异,同时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在备课中多准备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体会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比如沃尔玛超市“啤酒与尿布”成功营销案例等。
  二、确定“教什么”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这套教材共4册,其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ord2000、网络基础、Frontpage2000等知识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在高中学习阶段,如果我们认为学生初中应该学习了相应的知识而把这几个模块省略不教是绝对不行的。在课余与一些同学的谈话中,我得知有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初中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纸牌”、“扫雷”、“打字”等游戏中度过的,对于一些基础概念、基本操作一窍不通。因此,这些模块高中需要继续学习,但如果对于有的基础知识讲得很详细,势必会使另外一些基础好的、已经掌握了的学生觉得过于无聊。因此,我们可以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讲一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等,同时让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让双方获益不少,又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思考“如何教”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很前沿的、很时髦的课程,它对学生原本很有吸引力,但为什么在学生中间“叫好不叫座”呢?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怎么教”,积极探索,因地制宜,使学生真正爱上信息技术课,使信息技术教学切实有效地开展。
  1.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习中,由于起点水平、家庭背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对这些不同知识和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最终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抓基础”,要求他们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掌握基础知识。而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适当提高学习目标。
  2.巧妙设计任务。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任务驱动法是被广大一线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指以某种特定任务为目标,通过教师演示、讲解或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成的任务,实质是教学内容的任务化。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图形、表格、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也可以是一个网站等。教师任务的设计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外,还要强调创意、创新、表现自我的意识。可以从这几个因素去考虑:设计的任务应该任务明确,难易适当;任务要有趣味性;任务中应融入情感教育;任务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任务还要体现合作性等。比如我在讲《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时,讲解完计算机的组成、各个硬件的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自己配置一台电脑,写出配置单及其价格,然后评价谁配的电脑性价比高。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热情饱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知识。
  3.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高中生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完善,心理免疫力还有待加强,而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因此他们在接触网络、勇敢求知的过程中,还需要师长的帮助和有效引导。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文明上网。我在介绍“网络上的文明”时,让学生阅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引导他们对照《公约》规范自己的行为,倡导网络文明。同时,多用案例和名言让学生认识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如利用网络名言“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告诫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下应该诚实友好交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因网瘾而几次被名校退学的“高考专业户”的经历和因上网而影响生理、心理健康等事实案例劝导学生应该上网有度,不要过度沉溺于网络。
  四、重视“如何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科知识的考查,还应注重实践操作性的考查。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性与实践性强的学科,传统考试形式并不能完全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上机实践的考查形式,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此外,既要有总结性评价,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除了组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外,为了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计算机操作,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期末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以上是我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仅供参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还需广大的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