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广凤
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与内涵的工具学科,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两大基本任务。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同时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教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中。可以说,语文情感教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潜在力量,“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1)在阅读、品读、诵读中领悟体验情感。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领悟情感知人论世,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阅读理解作品极为重要。
还可透过找文眼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开头,抒写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在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阅读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心迹,透过文眼,用情去的感悟“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中夹杂的摆脱不开的淡淡的哀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朱自清。
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2)在意境欣赏中理解情感。理解情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点出9种事物,如何把这9种事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呢?就得运用联想了。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也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3)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如果能有机地引导学生品尝语言或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那么,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教学中,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在专门的作文训练课上,语文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如今有些学生情感冷漠,诉说自己的寂寞却没有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随笔练习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以情,陶冶情操,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1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