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芬娜
摘 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成为“学校问题社会化”的重要表象。师范生作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最后一个破除就业分配的群体,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更加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着重就师范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实质性指导对策。
关键词:师范生;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60-02
世界在讲就业,国家在讲就业,学校在讲就业,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中,师范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2000年以前,国家对师范生实行在教育系统内“保底”安排就业的政策。2000年以后,师范生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加之当前的就业形势,师范生就业受到社会客观因素、师范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就业困难原因的同时,并提出指导对策,为师范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一、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外在原因
1.非师范专业学生的介入
原本教师非师范专业不录用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在目前的就业大潮中,符合条件的非师范生也可以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门已被开启。
如2009年浙江省宁波市某县教育局招聘范围中明确提到“符合条件的该生源非师范类毕业生可报考专业对口的职位;符合年龄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可报考专业相近职位,不受师范类和生源限制”。
如此以来,对师范类学生而言竞争对象明显扩大化,原本的师范专业优势不如以往来得强烈,这一原因是造成师范生就业困难之一。
2.师范专业的尴尬
师范生专业意识强,教师职业定位深入,非教育岗位不去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有时师范类学生专业设置的特点,较其他专业其他岗位的竞争力不明显,处在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教育类岗位向非师范类扩大,另一方面,教育类岗位外的单位对师范类专业认可度不高,或者在招聘条件中比较少包括教育类专业学生。
3.生源保护政策
各教育局在招考过程中,逐渐对本生源学生有了倾向政策,也可以称之为生源保护政策。如浙江省宁波市某县教育局在2009年4月考试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的招考范围和对象中明确框定该地生源2009届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及具有该地区常住户口的社会人员等。
这样一来使得师范生在应聘过程中受到了生源限制,给就业过程中设置门栏。
4.在职教师的冲击
中小学教师招考过程中,对象并不仅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同时也面向在职无编制教师及往届毕业生。
在原本“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另一批“僧”进入竞争的行列。如2009年宁波慈溪教育局招考中,就出现大量非正式在编教师参加招考,同时也出现“高职底考”现象,如中学教师招考小学事业编制。
5.师范专业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的师范教育重“学术性”、轻“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类课程占学时比例太少,且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的倾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时间短,一般只有8周时间,实习内容多为课堂教学,缺少班主任工作、学校行政管理和课外辅导的教育实习,形式单一。使一些师范毕业生组织能力不强、知识面狭窄、兴趣单调,难以有效指导教育教学。
(二)师范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不当
受就业难现状的影响,很多师范生不愿面对现实,消极应对。特别是社会中就业的人际关系因素,一部分毕业生虽有强烈的竞争渴望,但缺少竞争的勇气,当面对竞争时,进取动力不足,寄希望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缺乏就业的主动性,没有足够的信心。
2.讲究专业对口,眼高手低
毕业生中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的不能科学清晰地认清当前形势下的就业特点,就业观未能与时代合拍,学生本人和家长中仍有只认定教育岗位,而且存在“非市区不去,非中心不去,非城镇不去,非公办不去”的观念,在择业过程中习惯于“等、靠、要”,以至于最终失去了可能拥有的就业机会。
3.就业心态存在误区
(1)焦虑自卑。部分师范生或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好,或感到专科文凭“低人一等”,或感觉自己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屡次求职受挫,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其表现为: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时,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地回答问题,表现出胆怯、犹豫、紧张、语无伦次;上台试讲时总觉得底气不足,表现不自然,词不达意。由于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必然影响到就业。
(2)急于求成。部分师范生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以此为理由放弃专业学习或教学实践。同时,为了找工作不惜成本包装,甚至造假。他们未能静下心来思考,总结经验,分析自己的得失成败,因而,就业效果不甚理想。
(3)盲目攀比。部分师范生盲目与其他已签约的同学甚至往届毕业生进行比较,包括工资 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以及发展前途等,却不能正确归因,从自身查找不足之处,反而埋怨客观因素,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产生偏颇看法,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解决师范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师范院校应积极加强师德教育,开设专题师德课,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培训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并为达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而自觉努力学习知识、严谨治学,自觉投身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同时,加强对师范生学校规章制度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和文明行为的习惯。
(二)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多数师范生的就业期望仍然很高,表现出非公办学校不去、非城镇中心学校不去、有事业编制才去等状态。近年来,国家、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师范生到基层以及偏远地区就业。2009年4月23日浙江省宁波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通知》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作出详细部署,其中分别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定向招取培训1000名到山区海岛任教的教师。
因而,师范生应认清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准确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到民办学校、到山区海岛和农村去就业和创业,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三)加强教学基本功锻炼,提高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师范院校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多开展诸如演讲、辩论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开展模拟课堂教学、三笔一话比赛以及课件制作比赛来促进学生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生独立组织活动的机会来提高其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开设门类更多的辅选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师范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根据不同年级特色安排见习、实习工作,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以学术科技活动为龙头,以文体艺术活动为主干,积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活动体系;以社团为基础,大学生艺术团为重点,进一步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延伸第一课堂,拓展学生学习的新时空。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
(五)开展就业心理指导,调整就业心态
针对师范生焦虑自卑、急于求成、盲目攀比等心理问题,师范院校应分类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就业心态。如开展不同年级的讲座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指导学生客观评估自己,树立就业自信。
参考文献
[1]姚慧文.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P39-40.
[2]李瑾.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今日科苑,2008(16).
[3]段丹东.师范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思考[J].科学咨询,2008(15):73-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