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丁友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使学生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美育;观念;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64-01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使学生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将逐渐改变美术是副科、只与从事美术专业及爱好美术的人有关的传统偏见。美术新课改将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新”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新”、教育观念“新”、育人目的“新”。新课改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对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将 “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为 “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美育是美术新课程改革中突出的内容。美育是一种培养独立人格和和谐精神的个性教育。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美育注重讲授共性的“美”,不是侧重于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美育主要是“育人”, 美育的目的从“共性教育”转向了“个性教育”。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则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
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情感,是人类的天性和自然倾向。美,不仅能滋养人的知情,也可哺育人的理性,还可培养人和谐发展的个性。美,能促进人求真、向善;美,能使天人合一。按照“美的规律”,新课改要体现新美育,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艺术本身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在审美教育中关键是要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爱美的自然倾向,并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育健康和谐的个性。不尊重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而只一味的让带有先验的“美”去陶冶学生,“陶冶”就会遮蔽美,扼杀美,就会变成对审美主体个性的压制。
有一名学生曾这样说:在初中的时候我欣赏《清明上河图》,当时我看到里面好多好多有趣的画面而现在还记忆犹新,但是,到后来的高中阶段鉴赏这幅画时,我却被老师的分析弄得找不到那时的感觉了。确实,教材中的许多艺术作品,不管学生课外是否看过,最初他们都是带着很强烈的审美期待来欣赏的,但由于教师忽视了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个体体验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一次次审美期待在一次次灌输中萎缩,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美育。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树立新的美术教学观和新的美术育人理念,将新课改与新美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美术的独特价值。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教师要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等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扩展艺术视野,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丰富学生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让学生学会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和创造美,达到“以美育心,以心赏美,以美引真”的教学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