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家香

  摘要:“人是游戏者”,在儿童时期,游戏几乎成为儿童生活的主旋律,游戏精神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成为幼儿教学的应有品质,从根本上说,游戏源自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在进行游戏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统筹好幼儿、教师、游戏本身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的手段与目的统一,幼儿的发展与享乐并重。
  关键词:游戏教学;游戏精神;内在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17-01
  
  游戏和儿童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游戏是儿童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游戏是儿童期最自然、最有效、最丰富的学习方式,也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我们需要从游戏是幼儿教学的题中之义、游戏教学源于幼儿的内在需要、如何开展游戏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思考。
  一、游戏精神――幼儿教学的应有品格
   “人是游戏者”,这个命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人天生就喜欢玩乐,有一种趋乐避忧的天性,而游戏恰恰具有可玩性、有趣性等可以满足人的这种天性的特点。游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儿童时期,游戏几乎成为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当下的很多教育中,教育者最关注的是游戏的发展功能,即游戏对于幼儿知识、技能、规范的的传授和训练,游戏总是伴随着某种目标的达成。然而游戏对于幼儿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他来说,游戏的理由不是为了要生存,也不是为了要学习什么知识以备后用,而是因为“好玩”,游戏所带来的对自由、快乐的体验超过一切其他目的。正由于有这种自由和快乐的感觉,所以幼儿感到愉悦、满足和充满成就感。“儿童期不只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不能只是为将来而活着,他们也是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该充分享用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
  二、内在需要――幼儿游戏产生的源泉
  儿童自身的需要是儿童个体的具体游戏行为动机发生的根源和基础。
  第一层次的生活需要是生理性的。这是人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它主要包括基本生存需要、身体活动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等。第二层次的生活需要是心理性的。主要包括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需要。第三层次的生活需要是高级的精神性或社会性的,包括社会性交往的需要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尊敬或认可的需要。
  基于儿童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前提和背景,儿童游戏的动机得以产生,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①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②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和社会性交往需要。③亲和性动机:主要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以社会性交往需要为基础。集体性或合作性的游戏的发生受此支持。
  因此,我们坚持遵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基本教育原则来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这不仅因为游戏具有新奇、有趣的显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性教育价值,能够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这是教育对儿童生活需要的满足,对儿童天性的呵护,更是对儿童成长的善待。
  三、游戏教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统筹兼顾
  带领幼儿做游戏,这似乎是任何一位幼儿教师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衡量这个问题,要使游戏和教学恰当的结合,相得益彰,并且富有成效地凸显其教育意义,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幼儿和游戏环境的各种因素,让幼儿在或真实或虚拟的游戏情景中去感悟世界、去体验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游戏教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统筹兼顾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要兼顾幼儿及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游戏源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而这种需要又不断的推动、丰富、完善游戏活动。游戏教学就是要注重兼顾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化、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强调绘画、手工、科学等方面内容融为一体。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有自己的独特 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展现方式,游戏教学正是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综合体验、综合表达的机会,是他们心理活动最自然、最真实的表现。通过游戏教学,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情绪体验,挖掘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以不断的完善游戏的形式,尝试不同的游戏方法,丰富游戏的内涵,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
  (二)要兼顾游戏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教师在教学游戏中的角色定位最为重要,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可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成为游戏的指导者。当儿童需要游戏材料时, 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儿童需要帮助时, 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儿童不需要教师介入时, 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儿童在分享游戏经验时, 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尤为重要的是,教师也可是游戏的参与者,在某种情境下,游戏“无主体”,游戏就是使游戏者共同卷入的活动,教师自然的融入游戏本身的秩序结构之中,使幼儿摆脱真正的紧张感,自由的投入到游戏之中。
  (三)要兼顾游戏本身。教师和学生不是游戏教学的全部,游戏教学还要注重游戏的设计,包括游戏的内容、形式、材料、场地、氛围等。游戏中的自由指儿童在特定的规则下,儿童是平等自由的参与者,而不是作为旁观者或陪伴者参加;另外,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够自由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自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儿童游戏的激情和智慧,游戏才具有愉悦和教育的功能。
  教师要不断的认识、思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三者的和谐统一,让游戏教学成为丰富生动、自由开放、多元创新的教育活动,达到享乐和发展的真正统一。
  教学要赋有游戏的精神,赋有积极、开放的精神,赋有生成的、自我更新的精神,赋有自由、对话的精神时,就能使教学从单纯的手段取向、发展取向,逐渐向寻问人的存在意义,实现教学的手段与目的统一,发展与享乐并重,才是真正的解放儿童,实现对儿童的情感关怀和成长支持。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59
  [2] 李昌胜.教育游戏:一种新的教育手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