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小山
摘要:高中的生物课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方式,教材的教学方法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结果,教学法的功能完全由教师个人去发挥,随意性大,预期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本文就高中生生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61-01
一、高中生生物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尚未能很好地“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1.对高中生物的学科特点和学科知识体系缺乏认识。认为学生物就是一个字――“背”,背书、背题。
2.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如过份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学习就是背书。上课时大部分学生仅满足于听懂,记一记笔记留课后复习,还有些学生听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有效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不多或占用的时间不长。还有些学生听课时看起来很认真,但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3.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毫无疑问,高中生物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生物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可见,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很多学生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既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生物的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5.理论与实际脱离。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而必习,习又必行”。不少学生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教师是用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影响人格的职业。和谐融洽的师生的关系是教学得以顺利、高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对教师嗤之以鼻,他们还会学好你所教的这门学科吗?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后,他们就会像“追星族”一样,对你所教的学科如痴如醉。那样,你还用担心所教的学科学生学不好吗?因此,从教之初,我就为自己订下了“诚信为本,有诺必践,率先垂范”格言,并以此为本,为学生作出表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益。
例如,结合克隆羊的诞生、克隆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细胞分化》知识的兴趣。结合道尔顿症及其发现,激发学生学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知识的兴趣。结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危害及预防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知识的兴趣。结合ABO血型系统的发现史,使学生明确在科学的道路上,并不是鲜花满坡,而是荆棘遍地,只有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从而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2.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益。科学的阅读方法是:一要粗读,浏览书本;二要细读,找出重点;三要精读,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精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精读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精髓,学深学透重要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精读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论点、论据、原理、结论、概念、图表及实验过程,都要深入思考,反复阅读,联系实际,逐层分析,从而达到去其皮而见其肉,去其肉而见其骨,去其骨而见其髓。特别是对教材中的图表也要仔细分析,深刻理解含义,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合作,产生“合力”效应。
3.创设情景,为学生构建发现问题的平台。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去构建、去发现、去寻找问题的平台。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水平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新的生物知识可能产生的疑惑,设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生活经验与将要学习的新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设教学契机,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生态学有关内容的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有一个草场,为了不让草籽被鸟吃,在草场外罩上了铁丝网,结果草却几乎全部被虫吃光,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就为学生积极思维,发现新问题创设了必要的情景。学生获取知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教师能越俎代庖的,教师要做的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去发现和把握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适时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起发现问题的平台。
4.启迪学生求异心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提出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或教学中,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点看事物,进行创新思考,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如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就会在探索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在进行遗传学中有关概率计算内容的教学时,我先根据题目要求,按常规思维方法去讲解题目。然后,向学生质疑:不用这种方法能不能解答该题目?如何解答?学生在已有方法的启发下,往往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如果不这样,那将怎么样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求异心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