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升昌

  初中各门学科中,学生普遍认为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科目。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做法及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
  1.研究透教材
  首先,我认为增强物理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就是详细研究教材。我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带的班上的同学物理成绩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我对教材不熟悉,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精髓。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慢慢地发现了把握教材的两个有效方面。
  1.1纵向研究教材。先把所有年级的教材都系统看一遍(当然物理只包括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看起来比较方便),然后在备课时找出各个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讲解新课的时候把相关的知识点稍做提示。这样一来有利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点掌握新的知识点,二来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稍做复习,起到巩固作用。
  1.2横向研究教材。我很注重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每次教研活动都和他们共同探讨一些教材上的疑惑和难点,以及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和技巧。“学无止境”,向别人虚心学习可以使自己较快地成熟,缩短摸索的时间。
  2.备好课
  备课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课前准备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不惜在备课上花大量的时间,以求在课堂上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游刃有余。
  2.1对习题的处理。对于课堂要讲解的习题,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题目一定要精挑细选,而且要有针对性,绝不能沉迷于题海之中。
  选题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归纳和讲解题型,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也就是说要给学生“渔”而不是“鱼”,即教给学生每类题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告诉他们每个题目怎样做,学生知道了每类题目的处理方法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己处理,如果只就题论题地告诉学生每个题目的解决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学生仍然会束手无策。所以在选题的时候要选有一类习题中有代表性的题目,这建立在对教材和对题型有把握的基础上,知道什么类型的题目是必须讲的,而且用什么样的讲解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另外,再准备1―2个类似的题目给学生当场练习,达到巩固和掌握的目的。
  2.2备学生。学生普遍基础差,但也有他们的可取和可爱之处。如果在课前全都准备好了,却因为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而在课堂上束手无策,可见课下多了解学生,建立和学生的感情非常重要,我读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有时候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才喜欢上他的课的,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关系僵化,即使学生知道老师的做法是为了他好,但是他心理上就是不能接受这种方法,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严格的老师,又要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不过这“严而慈”的度不好把握,要好好思量。
  3.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发展的,一个有掌握电子技术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收音机产生兴趣,当掌握了收音机的接收原理和装修技术后,又会对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的装修及测试仪器感兴趣。如此不断探求,就会对电子技术产生丰富而持久的兴趣,并可能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验操作及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初中生在第一堂物理课上就能看到鸡蛋落杯、冷水使烧瓶中热水沸腾和静电现象等实验,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观察到的新现象中了解了更多的物理知识和它们的实用价值,就会对实验的兴趣更趋稳定和持久。经过调查得出:97.6%的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列举的生活实例产生浓厚的兴趣;80.6%的学生非常希望亲自做一做老师演示的实验。
  第二,对物理学过去及未来的了解,学生通过对物理学过去的了解,知道科学家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抽象思维的特点,处理物理问题的技巧,建立物理理想模型,以及运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等等,而对未来物理发展方向的预见,知道物理将要在哪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又会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起多大的影响,这些将势必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第三,来源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学生兴趣之源,而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两个飞跃,便是学生兴趣的澎湃洪流,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学习会起到更持久的推动作用。
  第四,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而且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讲得好”居首位。
  4.教师要珍视并合理利用日常教学中的资源
  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融入课堂中,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建构”,从而达到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目的。在师生不断地“识错”“思错”和“纠错”中,新的资源不断生成,这对于教育视野的拓宽、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师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错误之所以珍贵,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获得许多新的启迪。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沉着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而且需要我们牢固树立“错误资源”意识,明确学生出现的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错误,不要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减少错误。其实,“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思维中所谓的错误,正是思维过程中的闪光之处,教师要抓住这个错误把学生引向成功。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不出现“错误”的课堂才是可怕的,更为可怕的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许多错误解法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学生的创新因素。教师不可轻易地给学生的回答判“死刑”,而要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理解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纠错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