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情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学海
摘 要: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巨大差距。影响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解决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信息化应用 提高办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预言:[1]“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水平的标志。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极不均衡,使地区、城乡之间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巨大差距。《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效解决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让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真正利用起来,让农村学校信息化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现状及成因分析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由于长期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以及客观条件限制,许多教师的观念未能及时转变,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花架子”,对农村教育不适用,反而耽误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途径依然是时间加汗水,课堂教学中不能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使教学处于原始而单调的状态中。
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信息化观念滞后。学校管理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使信息化建设不能提到议事日程,建设困难;学科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对计算机保持神秘的态度敬而远之,学习不够,掌握不多,更谈不上应用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及学科整合;在校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仅将计算机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工具(学习机)或娱乐机器,不会科学对待,不能达到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家长、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给予有效的支持与必要的投入。调查发现,农村多数教师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加工、处理及整合应用都存在重重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对信息教育资源应用的主动性。不少教师还存在对计算机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惧感,很多教师固守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
2.教师缺乏基本的信息化素养。首先,学校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设备无人维护。其次,多数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3]“约有18%的教师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大部分人不会使用多媒体技术,对此难以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实现。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奔波在学校和农田之间,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现在虽说有了设备,但由于存在陌生感、畏惧感,因此他们不学,更谈不上使用。在信息化方面,他们主要的应用手段就是播放光碟。我走访过一所小学,共有11名教师,四十岁以上教师有7名,以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三十岁以上教师2名,以前在教师进修学校受过一点培训;二十岁以上教师有2名,在上学时就学过计算机。应用现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不用计算机,三十岁以上的可以“斗一斗地主”,而二十岁以上的两名教师成为学校信息技术的骨干,他们除了教学,还负责学校材料的打印,资料的整理,设备的维护,等等。
3.农村学校多媒体硬件设备少。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因地方财政困难,资金不足,学校财力有限,更是困难重重,加之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多数学校囊中羞涩,面对应接不暇的升级调价,一筹莫展。通过调查了解到,我省农村学校虽然享受了国家远程教育建设硬件设备的投入和扶持,但信息技术设备仍太少,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4.对现有设备缺乏科学管理。一些学校出资购置了信息技术设备,真正用于教学,全面为教学服务。有的学校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而用于教育教学方面仅是其很小的一部分,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学校不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如双向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而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或其他条件不成熟,使设备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及资金的占用。据了解,目前我省农村学校80%以上的教师电脑基础薄弱;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电教老师,50%以上的教师不会使用电脑,更不用说利用它们为教学服务。以当地某校为例,该校是一所乡村小学,有356名学生,全校25名教职工,只有1名教师会用PowerPoint进行简单的课件制作。目前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对信息化教育更是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底气不足,心里发虚。
5.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校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教学人员及设备维护人员的问题。目前配备计算机等设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农村中小学,虽有初级教学人员,勉强维持正常教学,但其硬件维护、软件开发应用乃至制作实是空白。多数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难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落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进行一线教师多为兼职,而且是身兼数职。课时多、任务重,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习和研究,由于不是自己的专业,因此没有上进心,也没有教学研究,使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得到提高。
6.教师培训跟不上。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操作技术的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条件和相关激励机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技术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有效地培养信息技术学科骨干,也不能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与能力。教育局也曾选派教师进行培训,但每个学区只有一至两个,这些稍加培训的教师以后成了学区的电教员,他们凭着那些微薄的计算机知识,成为这个学区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为本学区的电教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村中小学的校长也得到过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功用还是服务于教学,但所学知识不系统,不能达到二级培训的要求。因此,大面积的培训无从谈起,在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应用。
二、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办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素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可采用“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3.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是农村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保障。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针对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4.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核心,两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达到教与学的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县级教研室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国家每年都举行“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各省级评选本省区最优秀的课件参加竞赛;我省也举行过大型的课件制作竞赛;凉州区为了督促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应用能力,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曾成功举办了八届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有五百多名教师获奖,并把获奖课件传到凉州教育网站上,成为共享资源,让全区教师下载参照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整合力度。
5.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以区电教馆为中心,在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各校进行校园网建设,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
目前,农村教育从硬件上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速度和节奏与城市学校有很大的差距,而信息技术差距则更大。师资和资金缺乏制约着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只有国家的不断加大投入,学校多方面、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同时进行大面积的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4]才能使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一样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农村教育信息化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三联书店,198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2010,1.
[3]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R].教育技术学报,2008,8,(2):50-75.
[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N].20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