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纽马克文本功能分类与中餐菜单英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华

  摘 要: 根据纽马克文本功能分类理论,中餐菜单属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为此可运用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意译法、音译或音译加注法、归化法,从而促进国际饮食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纽马克文本功能分类 中餐菜单 交际翻译
  
  一、引言
  凭借其色、香、味,中国菜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到中国来的国际友人都希望品尝并了解中国菜。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增多,餐饮业也要走向世界,然而有些译者往往望文生义,如将“上汤云吞”译为“Top soup cloud swallows”。“云吞”是广东人对馄饨的称呼,因而这道菜可译为“Won Ton Soup”或“Dumpling Soup”。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可以为避免这种生搬硬套地逐词翻译提供有益的启发。
  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
  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将各类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在此基础上,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尽可能地使用贴近源语的语义、句法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以彰显文本‘个性’,使译文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形式,突出文本的‘表达’性要素特征”。[1]而交际翻译“意在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2]。
  严肃文学作品、官方文告、自传文学、私人书信等归属于“表达型文本”,其核心是作者的思想。作者的个性成分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因而翻译时应采用语义翻译。自然科学、科技、工商经济方面的读本、报告、文件、报刊文章、备忘录、会议记录等归属于“信息型文本”。这类文本功能所关注的是外部情景,是某个主题的事实,是语言之外的本体。因此,信息传达的“真实性”是这类文本的“核心”,而作者在文本中只是处于一种“匿名”的地位,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该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翻译时可采用交际翻译。通告、说明书、公共宣传品、通俗作品等一类体裁属于“呼唤型文本”,这类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层,因而“文本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即读者效应,以唤起他们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按文本预想的方式作出反应”[1]。采用交际翻译,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使译文地道流畅,明白易懂,加强译文的可读性,实现此类文本的“呼唤”功能。
  三、纽马克文本功能分类视角下的中餐菜单英译
  中餐菜单属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外国人能从英译的中餐菜单中了解原料、烹饪方法及味道,同时达到吸引他们品尝菜肴的目的,应采用交际翻译,为此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写实性菜名通常包含有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信息内容”。[3]对写实性菜名,译者应把实质性的基本信息传达出来。
  1)以本道菜所用的主要原料开头
  公式1:主料+(with)辅料
  例:桂花童子鸡Spring Chicken with Osmanthus
  公式2:主料+(with,in)味汁
  例:贵妃鸡Chicken Wings and Legs with Brown Sauce
  2)以本道莱的烹饪方法开头
  公式1:烹饪方法+主料
  例:软炸里脊肉Soft Fried Pork Fillet
  公式2:烹饪方法+主料+(with)辅料
  例:扒鲍鱼菜心Grilled Abalone with Fresh Vegetable
  公式3:烹饪方法+主料+(with,in)味汁
  例:蚝油牛肉Sauted Sliced Beef with Oyster Sauce
  3)以形状或者口感开头
  公式1: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
  例:雪豆虾片Sliced Shrimps with Snow Peas
  公式2:形状(口感)+烹饪方法+主料
  例: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公式3:形状(口感)+主料+(with)味汁
  例:茄汁鱼片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
  4)以本道菜的创始人或者发源地开头
  公式:创始人(发源地)+(烹饪方法)+主料
  例:麻婆豆腐Mapo Bean Curd
  2.直译加注释
  对于蕴涵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菜名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来翻译,从而既不丢失这道菜的文化特色,又让外国朋友了解这道菜的内容。如“叫化鸡”译为“Beggar’s Chicken(Baked Chicken)”,“宫廷小窝头”译为“Royal Wotou”(Steamed Corn Bun),这种翻译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又可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
  3.意译法
  为了吸引顾客,许多中餐菜肴用比喻的方式命名,优美动听,还有的中餐菜名有广为流传的故事或深刻含义。译者在进行这类菜名翻译时,首先要弄清楚某道菜的实质内容,再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采用意译法。如“积雪银钟”(银耳被喻为积雪,蘑菇被喻为银钟)译为“Stewed Mushroom with White Fungus”;“红烧狮子头”译为“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4.音译或音译加注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灵活地处理一些地方特色菜名,可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法。“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错误和不可读性”。[4]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制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规范了中文菜单的英译,其中对音译法作了说明。①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餐饮文化的原则,使用汉语拼音。如:“烧卖”译成“Shaomai”。②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使用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的菜名,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馄饨”译成“Wonton”。③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如:“咕噜肉”译成“Gulaorou(Sweet and Sour Pork)”。[5]许多采用音译法的菜名已被西方大众广泛接受如“Jiaozi”(饺子)、“Toufu”(豆腐)、“Baozi”(包子)等。
  5.归化法
  所谓归化法,就是用带有明显英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中文菜肴。如“樱桃雪蛤膏”的内容为樱桃与哈士蟆油。哈士蟆是产于东北的一种蛙,哈士蟆油为雌性蛙腹内脂肪状物质。中医认为哈士蟆油是强身健体的营养品。由于文化差异,直译过去会引起外国人反感,不妨根据其口感、形状与胶冻相似,采用归化法,将其译为“Snow White Jelly”。
  四、结语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征,使中式菜肴的名称丰富多彩,看了令人目不暇接。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理论指出表达型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信息型和感召型文本应采用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对属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的菜名翻译要采用交际翻译。为此可运用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意译法、音译或音译加注法、归化法,使原文的信息失真减到最小,树立中国餐饮文化品牌,促进国际饮食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41,39.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39.
  [3]卢魁.浅析中餐菜单英译的原则及方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7-59.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