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目的论指导下的《论语》英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目的论为基础,运用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对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探索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方法和模式,论证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为《论语》英译研究找到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论语》;阿瑟·韦利;辜鸿铭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已经出版了多種语言的《论语》译本,其中,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和辜鸿铭的译本尤其值得关注。 他们的《论语》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巨大,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这两位大师的译本着手,用目的论的原则来对比分析他们的翻译策略,综合考量他们在翻译上的利弊。
  一、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的文化身份与翻译风格
  阿瑟·韦利(1888—1966),英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汉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等语种。《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中的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种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由于他的译作,使中国文学易于为西方读者接受了”。
  阿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1938)译文文字简洁,语言优美流畅,讲究结构的工整对称,多采用直译,贴近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易于为广大读者所理解接受。
  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省惠安县,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我国第一个将国学经典介绍到国外的人。其翻译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意译法,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方面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机械性转换。在《论语》译序中,他就明确指出他的翻译目的是“让普通英语读者能看懂这本给了中国人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因此他努力“使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方式,就像有教养的英国人在表达与这些中国俊杰同样的思想时一样。”
  二、理论介绍
  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德国翻译家凯瑟琳娜· 莱斯(Katharine Reiss)创立。莱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的理论框架,发展了目的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著名的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指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译员所釆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也应该相应调整,也就是说目的决定策略。连贯原则分为“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也称“忠实性原则”。这三条原则中,目的原则居首位。本文根据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对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目的论对《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三、鉴赏案例分析
  1.目的法则(skopos rule)
  目的法则是指,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作为一种行为也是受目的支配的。译者需要在目的论的指引下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技巧或方式,是直译、意译还是改编等。基于目的法则在目的论中的首要地位,我们首先要知道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翻译《论语》的目的是什么。阿瑟·韦利翻译的目的在于使欧洲读者了解《论语》的原貌,顾及大众读者的倾向比较明显。辜鸿铭认为西方人由于认知习惯不同而对儒家思想有很多误解,因此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和认知方式翻译《论语》并且更多地采用了意译或类比的方法。比如,他将《论语》中出现的“夏礼”和“殷礼”比作希腊文明(Greek civilization)和罗马文明(Roman civilization)(杨定娟,2016);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为 “The Book of Ballads,Songs and Psalms”。 其中Ballad是英国文学史的歌谣题材,而Psalms 则来自圣经《旧约》,具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杨薇,2016)。
  【例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三)
  韦译:The Master said,“‘Clever talk and a pretentious manner’ are seldom found in the Good.”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With plausible speech and fine manners will seldom be found moral character.”
  【分析】《广雅》云:“曰,言也”。韦利将“曰”字译为 “said”,属于直译,通俗易懂。而 “remark”一词,在英语中包含“说、评论”的意思。《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体现的是孔子对社会道德和学问方面的评论与思考,所以辜鸿铭把“曰”译为 “remark”显然更符合《论语》的文化内涵,更有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2.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
  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习惯,上下文衔接自然,能够为译语读者理解并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例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第十四)
  韦译: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who never goes on eating until he is sated,who does not demand comfort in his home,who is diligent in business and cautious in speech,who associates with those that possess the Way and thereby corrects his own faults—such a one may indeed said to have a taste for learning.”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A wise and good man,in matters of food,should never seek to indulge his Appetite; in lodging,he should not be too solicitous of comfort.He should be diligent in business and careful in speech.He should seek for the company of men of virtue and learning,in order to profit by their lessons and example.In this way he may become a man of real culture.”
  【分析】英汉语言在结构和表意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重形合,讲究语法和句子结构。汉语重意合,不过分讲究语法和句子结构。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英语的结构特点和语法规则。韦利的译文中,把gentleman作为主语,后面加上四个 who 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主语 gentleman,在结构上形成平行结构(parallelism),整齐对称,符合连贯原则。辜氏的译文把“食”“居”“事”和“言”译成四个介词短语,表示在这四个方面,结构上也是对称工整的,符合连贯原则。
  3.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
  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例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韦译:Master Tseng said,“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 In intercourse with my friends,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 Have I failed to repeat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
  辜譯: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I daily examine into my personal conduct on three points:Firstly,whether in carrying out the duties entrusted me by others,I have not failed in conscientiousness; secondly,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I have not failed in sincerity and trustworthiness; thirdly,whether I have not failed to practice what I profess in my teaching.”
  【分析】“习”字在古语中,有“反复练习,加以实践”的意思。此处“传不习乎”的“习”字应该指其实践的含义。韦利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将其理解为“复习”所以译为 “repeat”,属于误译,偏离了原义。辜鸿铭是国学大师,对《论语》中字词的把握是比较精准到位的。他将“习”译成 “practice” 是忠实于原文的翻译。
  通过对比分析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出翻译目的论对汉语典籍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汉语典籍英译提供了新的解读和研究方法。阿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以直译为主,总体而言,既忠实准确,又简洁优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辜鸿铭的译本则更侧重意译和归化策略,适合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阅读。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译本面对的读者是多样的,在翻译汉语典籍时,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语读者的不同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并且译者要充分准确地了解译入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才能保证翻译的忠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孔丘.辜鸿铭英译《论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杨定娟.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J].英语广场,2016(7).
  作者简介:刘江涛(1988—),男,河南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