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语文教学中的多学科要素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皆有一定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要素相互渗透,这是目前创新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亟需。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更要重视多学科要素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科要素;渗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78-02
  在日常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和考是分离的,不太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也不太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不利的。目前新教学理念要求学科与学科之间要相互渗透,要加强各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把各门学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学习,杜绝独立式、割裂式的本位教学。如果语文教学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把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对不同学科要素进行相互渗透,从而构建一张语文学科与其他多学科横向联系的教学网,那将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一、多学科要素渗透:语文教学必须强化的意识
  无论做任何事情,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当前语文教师不要把视野和思维局限在自己所教的科目,要高度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要素。不仅生活中有语文,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地理甚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也都有语文要素的影子。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和其他学科向语文进行渗透,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模式和体系。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首先应该多了解有关多学科要素渗透的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看见最多的也是做得最好的便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素。在此提到的则侧重于更多的学科知识,因此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不能只盯着分数,更不能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各种知识的积累及各种能力的提升,即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借到其他学科之力,则能综合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为语文学科教学所用,这是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必需具备的基本意识。
  二、多学科知识储备:语文教师用好渗透的前提
  要实现游刃有余地渗透多学科知识,前提是老师要做够知识储备。储备来自书本和实践,教师不能只看教育教学类的书,还需要看各种各样的书,不拘于作者,不拘于类型,不拘于爱好,要广泛涉猎,杂取种种,多多益善,把自己储备成万花筒、万金油。把这些知识储备在那儿形成知识库,根据自己所教的文本来选择适当的知识做渗透,闲时储备急时用。语文教师既要做专家,还要做杂家,甚至做生意的知识、职场的故事、电视的新闻等等都可以作为知识的储备。
  譬如医学、建筑、诗词、侦破、佛教、历史、地理等等相关的书籍,教师都要有所涉猎,不求专业,但求了解,在自己课堂教学亟需时,便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给课堂教学增加亮点,也才能给学生讲得明白。例如教学《红楼梦》节选,里面便有很多建筑、诗词类的知识,如果只照本宣科,学生素然寡味,要吸引学生,就亟需调动教师平时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开建筑类讲座,普及基础知识;可以开诗词赏析,只评析书中的诗词,但涉及的知识点就需要教师做铺垫。再如新闻也可作为语文教学渗透的要素,教师要注意多收集这方面的素材,用时才方便。例如交通方面的新聞可渗透进生命类话题,因一言不和矛盾升级的新闻可渗透进语言的综合运用,还有打官司的,救人救火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等等,只要善于收集,都可以拿来作为教学时渗透的素材。
  三、重视语文课堂生成:为多学科渗透提供契机
  语文课堂应该多生成,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并适时调整的教学形态[1]。它具有参与性、非预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性素材,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此时就为多学科要素的渗透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善于把握住这种机会,学生生成的素材是他们自己最想知道的东西,只要抓住机会教授,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地听。
  如在教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就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生成,从情节到人物都和自己比比,说说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进而引申到其它方面,甚至探讨父母的行为。有一个学生说他们家没出现过这样温馨、和谐的画面,没有这样散过步,教师马上引导他回忆,一家三代吃饭时,有没有合老人胃口的菜,有没有合孩子胃口的菜,无论自己家做饭还是在外就餐,父母有过这样的安排吗?这就是亲情的体现,这就是温馨、和谐的画面。只不过孩子把这些当作习以为常了,根本没有思考到亲情的高度。教师告诉他们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基因,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这就是让外国人羡慕的地方。在这节课堂里教师渗透了爱国、爱家、爱家人的思想,同时也渗透做人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再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西游记》时可做下面的尝试,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先让他们评说师徒四人,自由发挥,再让他们以孙悟空为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孙悟空的特点,这个图不作具体要求,要的就是他们的创意,让他们每个人展示自己的美术才华,最后把每个人的作品收上来,装订成册,就成了该班的另类读书笔记了。当他们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每一个青春期的学生就是一个个孙悟空,他们的成长史也是孙悟空的成长史,大家读懂了孙悟空,就对自己的现阶段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至少可以少一点冲动,少一点迷茫,在别人指点自己时多一点信任。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延伸语文多学科要素
  渗透
  学习需要思维,教师除了教授学科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外,还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的学习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思想,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他们能够有胆识、有勇气,想他人不敢想,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随机应变,这就能够为创新提供条件。再加上他们只有对自己现有的能力不满足,对知识有渴求之心,他们才会在教师上课过程中积极配合,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如一位美术老师要讲关于“黄河”的课,她觉得自己从美术的方面讲不能把黄河的相关知识讲清楚,于是她就向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请教,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听着两位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她感到非常兴奋,感觉从多学科角度教学效果会很好,同时又感到迷茫,因为需要老师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于是经过商量,决定由此位教师组织美术、地理、历史、语文老师共同完成该课的教学。在做好前期的各种准备后开始上课,美术老师拉开了课堂的序幕,从美学角度引领学生了解“黄河”,这是抽象的黄河,仅作为图片映入了学生的脑海;接着地理老师从地形、地貌特点介绍“黄河”,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然后历史老师从黄河文化说起,细说黄河,同时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在旁边现场书写李白的《将进酒》,苍劲的毛笔字落在宣纸上,同学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任课的语文老师,最后从听众席上起立,一声“啊,朋友!”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边朗诵
  光未然的《黄河颂》边往讲台上走,同时用肢体语言提示孩子,能背的站起来一起背,瞬间,学生们站了起来,跟随老师一起背诵课文,课堂气氛掀到了最高潮。也激起了听课老师的激情,他们也跟着站了起来,激动的背诵。
  这堂课上老师们就培养了学生的各学科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建构的综合能力,欣赏事物的审美能力等等,学生在课堂的收获还可以延伸到课下,他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法,指导以后的学习。也就是说要教会他们有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需要的不是单一的人才,哪怕你的专业性很强,也需要你能有点专业以外的东西。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学科要素的渗透,培养的孩子其综合能力会更突出。
  语文学科的外延很大,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学的平台,善于播下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它就会生根发芽的。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智商不错,情商还高,只是在整合方面能力不足,教师现在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将来他们在社会上才能有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小小的渗透,能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能为培养他们各种能力服务,教师要在行动上多落实,把学生从单向思维中解放出来,为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冬梅.生成性语文教学的构建方法[J].语文天地,2014(1).
  [2]朱俊.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6).
  【作者简介】
  刘蓉(1972~),女,新都一中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