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琴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优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只满足于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假象互动,鼓动学生答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假问题,缺少的是深层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始终紧随着教师被动地答问,缺少主动设疑的氛围;多数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视而不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此地机械、僵化、缺乏生命活力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以一种审视和探究的心态来重新反思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现状点击
(一)教师方面。
点击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生本”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思想没有彻底转变。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点击二:重“预设”轻“生成”,遏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对课堂上生成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弃之不顾,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漠视,就是将其强行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习过程成了学生揣摩老师意图的过程,成了学生努力配合老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试问,这种以扼杀学生的生成活动为代价,来换取教学“严谨与流畅”的课堂教学,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如何得到培养?
(二)学生方面。
点击一:依赖性强,重结论轻过程。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依赖性强,自主探究意识差,习惯于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喜欢教师把知识和盘托出,只求记住知识的结果,很少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肯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点击二:挑战权威的胆量小,缺乏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
长期的权威专制教学使学生丧失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寻求心理安全意识的驱使下,他们对教师、教材、优等生等“权威”过分信赖,即使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也常把这一微弱的火花藏于心中,没有勇气表露自我,缺乏自我展示的信心。对于所学的知识也不善于反思,不习惯扪心自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构想与策略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以变化、动态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观念重建――树立“生本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的教学氛围,改变课堂上教师一味关注自我表现的状况,要进行倾听与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与共享,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方法重塑――重“预设”,更重“生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重预设而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学习心理状态,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
其次,教师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实现的同时,更应关注过程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的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形式重组――开放“课堂”,放飞“生命”。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开放、真实、自然,让学生学习过程开放,具有动态性;让学生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学生学习目标开放,具有灵活性;让学生学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以此来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从而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例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课上学生通过分类归纳、小组合作等形式初步认识了元、角、分,并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但对人民币的认识并没有结束。为培养学生感受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购买商品。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同样多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3)活动后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这样,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单位间换算;而且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新课改、新教材赋予了教师新的挑战,赋予了课堂以新的生命活力。但愿我们的构想与尝试能抛砖引玉,让一线的教师都能树立“生本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生命的高度,以变化、动态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重新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