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小琴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和重要内容。
  为了顺应新时代的教育现状,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了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对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始终把信息技术、电教手段作为支撑我教育教学和终身学习的工具,从中获得许多收获。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均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能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需要,二是外部条件的刺激。教师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浓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进入自主式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信息手段进行教学,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实现整合,就可以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直接引进语文课堂。这种多媒体信息的成功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量多,几乎每2―3天就要吸收8―10个生字,20―30个左右的词语,假如光靠读和写来识记,未免过于枯燥,学生也容易疲乏,从而对语文学习中的识字失去兴趣。为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和渴望,我常利用小学语文的配套学习软件,让学生们玩各种巩固字词的游戏、竞赛,看看难写生字的动画笔顺、字形指导,到电脑上为生字扩充词语,有时还让他们试着在电脑上默字。长此以往,学生就感觉到了课堂是充满乐趣的天地,学习生字是充满期待的旅程,让学生从此爱上学习,也爱上学习生字,从而解决低年级识字量多、难识记的问题。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三个方面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认为,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而没有情感的教学更是不完整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感受到,学生在很多时候因为简单、单纯的生活经历或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往往对一些阅读材料缺乏感悟能力,影响了自主式阅读的进行。记得有一次上课,我在范读《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正哽咽伤感,发现底下竟有学生心不在焉甚至还有的在嬉笑,当时我痛从心来,很想发火,可是还是按捺住了自己,用饱含泪水的双眼默默凝视着他们,半晌没有说话。为了让他们尽快进入到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我提前打开了电脑,播放了这段催人泪下的歌曲和视频,当电脑中悲凉的音乐想起,当机智勇敢的二小被凶残的敌人挑起在枪尖,当二小的鲜血流淌在山石之上,他小小的身躯孤独地躺在山间。短短3分钟时间里,孩子们都不知不觉流下了愤恨和悲伤的泪水。
  还有一次,我教学《2008,北京!》这一课时,问他们:“假如2001年7月13日的晚上,你也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知道中国申奥成功了,你会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之情呢?”竟然长时间没有几个人有反应,于是我打开电脑,让他们仔细观察2001年的天安门广场的现场视频,果然他们跟电脑里的人们一样激动起来,情不自禁地跟着电脑里的人群跳起来,欢呼起来。几分钟过后,他们的发言热烈起来。他们说,他们要使劲地跳、使劲地敲锣鼓、使劲地跑,使劲地放焰火,他们要做好多好多的国旗,他们要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到处传扬……听到这些,我满意地笑了,再次读课文,他们的感情明显丰富了许多,这时,他们是真的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激动场面。可见,电教媒体展现了充分的视觉、听觉形象,成为了学生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抒发情感、掌握和发现自然规律的有效途径。它促成了学生与文本间心灵的交流、唤起了他们鲜明的“内心视象”,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主旨,也受到了激烈的情感熏陶。
  三、运用电教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图文并茂,生动又形象。但是,画面是相对静止的,课文也是在画面基础上展开的,除了静态的描写外,还有动态的景象是看不到的。通过图画与课文中的静与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再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以静止的画面为学生再现想象的媒介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思维是靠外界信息的不断刺激活跃起来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提供丰富的表象,从而充分感受到文中文字的美,以及文字中所展现的景象美。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时,我先让他们听课文的录音,请他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再告诉我,随着课文的朗读,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学生发言完毕,我再让他们亲眼看一看蝴蝶谷的实况录像,说说哪些景象跟你想象的一样?还有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这种想象的升华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对文字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也让他们真正沉浸在了祖国美的幸福之中。
  四、运用电教媒体,扩大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首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指导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所以,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也缺少生活的经历与体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要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像学完了《晚上的“太阳”》这一课,学生们对爱迪生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很想知道爱迪生到底是怎样发明电灯的,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马上调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有关文章让学生品读,既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让他们从此喜欢上课外阅读,不断追寻更多的故事、阅读更多的作品,从而培养阅读习惯。最终,语文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再者,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此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协助教学,我们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的“困惑”的问题,扩大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倘能成熟自如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枚“金针”,必能织造出一片课堂上自主阅读的锦绣,并把“自能读书”的法宝巧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终生受益。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让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的历史性变革。
  
  参考文献:
  [1]林妙霞.依托教学设计.培养信息素养.
  [2]浙江诸暨中学.姚尚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8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