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提问梯度的设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瑞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一、提问不当的类型
  我们经常忽略了学生认识问题的层进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提出一些大而泛,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不恰当的提问有如下类型。
  1.急功近利型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所教课文的重难点把握得很好,但是在设置问题时却不注意循序渐进,往往未经基础的设问铺垫,就把课文的重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处着手分析问题。这种直接抛出问题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分层思考,学生不能回答出来也是意料之中的。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我们既要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核心,又要注意分层设问。
  2.大而空泛型
  在设置问题时,我们常常以为问题问得越大,学生回答得就越丰富。其实不然,大而空泛的设问往往容易让学生不知该从何处切入。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较窄,概括总结的能力也有限,这一类问题容易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立足于文本和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为了追求“做大”而“变空”,使课堂华而不实。
  3.盲目简单型
  有人说既然问题不能太深,又不能太大,那可以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其实太难不好,太容易更不好。太容易了,学生懒洋洋的,没有学习兴趣,没法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学效果相应也较差。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自己把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开始还稀稀落落地应两声,后来就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了。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二、提问梯度的设置方法
  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梯度”呢?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梯度提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设置问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说设置问题就像砍伐树木一样,先从容易下手的地方砍起,再砍那些枝节交错难以处理的地方。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理论上把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遵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回答问题的信心,培养思考问题的兴趣。
  2.重点或难点问题可适当分解
  设置问题当然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重点难点,学生能一下子就抓住。因此,我们可以把难以解答的问题分成几部分,一点点地让学生去思考。就像是吃大饼一样,一次吃不下,可以分几次来吃。这样既促进了消化,又加深了印象,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能明确决策和准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探讨这些行为的目的,在引出目的的同时就对答案逐渐清晰了。所以,那些看似很难解答的问题,只要教师合理地进行分解,化难为易,就相应地降低了问题的尖锐性和解答的难度,使学生便于回答。
  3.把握梯度间的跨度和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的设置,只有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够不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长期“只跳无桃”的学生就渐渐没有了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老吃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像走台阶一样,一步一步走过去。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而是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地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4.抓住主干问题连环发问
  主干问题对课文阅读教学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它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有价值的问题,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可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一位想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梯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