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学习要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文丽

  摘 要: 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在阅读中可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未确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创造性阅读 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等方面多层次地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读者会对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泯灭学生的个性。
  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然具体、细致,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索然寡味。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绝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象所蕴含的挚情深意。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又是千锤百炼之功。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
  当然,这种留有空白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象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诺曼底”号遇难记》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到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英雄的“权利”及认识到此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地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为英雄。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响起……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学生就必须关心其他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远御静征,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