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霞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有助于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看,其中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中学生来说,着重培养以上三方面的能力,既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学化学的教学目的之一。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除了要研究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以外,还要设法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这些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锻炼,从而得到提高。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呢?
我认为通过介绍“科学家一般是按怎样的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对学生会有启发和帮助作用。对于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条:①借助观察实验以收集和积累有关的科学资料(对化学家来说就是观察化学实验以收集资料);②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寻找其中的规律性;③分析探究产生这些规律的本质原因;④根据科学规律对未知的事物提出新的理解和设想;⑤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设想,并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完善对新事物的认识。在这里我强调指出,科学家就是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来完成一个个科研项目,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成为一个优良的科学工作者,就一定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并且对研究工作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对学生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课里,我以此作为启蒙教育的内容,勉励大家为提高自己的能力作出努力。
通常所说的观察是泛指对客观现象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化学课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观察能力,即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由于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的深刻程度是受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验能力限制的,所以,观察能力也必然随着知识、技能和实验能力的提高而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达到比较全面、深入、精确的程度。同时也只有加强训练,才能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有目标地进行观察
正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所以观察是有指向性的。为什么要观察?要观察什么?这是观察之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如观察蜡烛燃烧的例子,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要求是不合理的,因为观察之前学生并不知道要从哪几方面去观察。
一般说,观察总是根据研究的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的。例如为了研究钠的化学性质,我们做了钠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这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观察钠和氧气反应的特征上。如,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现象和生成物的性状等等。在这一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个反应是放热的,但我们绝不会去观察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尽管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课题,可是在这个实验里就没有这个观察要求。钠在氧气中,没有点燃的条件和点燃的条件下,现象是否相同?产物是否相同?所以说,只有根据目的要求进行选择性观察所得到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符合研究要求的。
二、掌握观察的顺序
掌握好观察的顺序,观察才会比较全面。学生在观察中暴露出来的一种缺陷往往是顾此失彼,这是由于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的缘故。怎样进行观察是需要训练培养的。“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知觉”,在观察前应该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具体的内容确定观察的计划。例如,对于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一般总是按“反应前―反应中一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即反应物的性状是怎样的?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过程中产生什么现象?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使观察有“序”,不会挂一漏万。如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提醒学生怎样去观察,观察什么,这对探究实验是非常有用的。
三、观察和思维相结合
观察和思维相结合,观察才会深入。“观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到现象只有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抓住现象的本质,反过来,也只有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抓住反映本质的现象。观察的细致性、深刻性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有的时候,化学实验中的现象。不是那么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而要通过开动脑筋,进一步采取措施或借助仪器、试剂才能观察到。
四、运用对比的方法,使观察更为精确
通过碳、硫、磷等物质和氧气的反应来研究氧气的性质时只有采用和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对比的方法,才会对氧气的性质有更确切的认识。镁、锌、铁的活动性大小也是通过比较它们和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而产生明显印象的。在进行物质鉴别和鉴定的实验时,往往要采用和空白试验对比的方法,才能使观察更加精确,作出的结论才会更有把握。
五、运用用加强练习的方法,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而要达到这样的观察水平是需要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的。尽可能使书本里的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不仅能提高实验能力而且也增加了观察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好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