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情境,激发兴趣,凸显主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也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刚从事教育的几年里,我始终认为应该把什么都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懂,考试不及格那就是我的过失,所以教学中讲得太多,笔记细、多、繁。一节课下来,整个课堂就我一个人在“表演”,而学生就像是一个被动“盛水的容器”。每次看起来老师把“水”装得满满的,而实际被学生吸收的就一点点。通过几次设想目标与实际完成目标的较大差距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感悟到了学生身上巨大的能量和智慧,为什么不把获得真理的能力交给学生呢?为什么不教捕鱼的方法却非要将现成的鱼给他们呢?而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巧设各种情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一、巧设故事化情境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我利用两个小朋友分桃的故事:两位小朋友去郊游,他们带了三个桃子,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先一人一个桃子,然后剩下一个桃子,他们又一人一半,他们拿着分到桃子,满意地笑了。讲完这个故事让学生从里面找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并且很容易从故事中学会平均分。
  二、巧设趣味情境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兴奋点,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叩开学生思维的心扉。例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讲课前先让学生猜谜语:“一个银盘真奇妙,三根银针顺序跑,要问时间它知道,生活学习离不了。”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纷纷猜想是什么。等得到“钟表”这个答案后,我马上引出课题:“钟表上有很多秘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时、分的认识。”小小一个谜语,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愉快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巧设疑问情境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有思、有究,才能学有所得。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四、巧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树叶、蝴蝶、衣服、国旗、建筑等,让学生欣赏。在优美的画面中,学生感受到物体对称的美。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在哪里见过对称的物体。这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自动打开,随即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五、巧设活动情境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动手操作我们也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一类。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组织教学观察、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这样手脑并用的方式,能使学生从形象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化难为易,为教与学的双方减轻了负担。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最终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且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并且增长了观察、分析的能力。
  六、巧设游戏情境
  活泼、爱玩是儿童特有的天性,做数学游戏能使他们在表面摆脱学习的情况下,内在地接受、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选两位同学进行了选数比大小的游戏,我将0~9的数字做到两组卡片上,让每位小朋友自由选择数字,将它放到事先画好的数位表中,依此类推,最后比较哪位小朋友的数字组合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都专心致志地睁大眼睛看着,比较着,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时刻刻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韩兴庄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