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素琴

  随着2010年6月山西省高中阶段各领域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束,信息技术课一个循环的课程学习也落下了帷幕。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上都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和培养信息素养上升到全面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笔者通过一轮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为在下一轮的教学中更好的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学生现状
  
  1.客观因素。我们学校是一所县级的中学,学生来自不同情况的学校和家庭,导致他们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信息素养、基本操作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
  2.主观因素。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已经开设多年了,但由于是非高考科目,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尽管我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本门课程不能正常进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全面。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通过一轮的摸索和实践,进行了以下举措:首先笔者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通过各种方法解决学生自身的差异,比如笔者专门设计了一堂“上机第一节课”,课堂内容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让学生节节有收获,堂堂有精彩。
  
  二、教材内容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内容侧重:从“操作”步骤转向“问题”解决过程
  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目标:从培养信息素养转向提升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新教材中的一些栏目,如“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体验人文情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3.教材结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转向灵活性、开放性
  新课标中指出本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课程标准将本课程分为一个必修和五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三、教学策略
  
  只有充分关注课前准备,才能打造有效课堂。
  1.了解学情,掌握学情。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之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起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文本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时,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及操作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就可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一方面增加了教学的挑战性,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充分做好素材准备。通过素材准备就能看出教学意图,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它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在每堂课前都要对素材做精心准备,如文本的选取,图片的搜寻,半成品的制作等。
  
  四、教学方法
  
  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才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环境条件来灵活选择的。所以在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摸索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内容时,就重点选用了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而在学习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时,则选择了任务驱动和分工协作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起到诊断、激励和调节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笔者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评价的方式不千篇一律,评价的标准不唯一;第三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不仅包含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包含创新、协作、应用能力等。
  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新课程已经开始了,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反思过去的教学历程就是为了更好的探讨未来的教学。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翼城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