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继荣

  摘 要: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于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情感中,挖掘数学本身的兴趣因素,把数学学习与学生性格特点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转化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渴望去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保护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无趣”变“有趣”,培养“乐趣”,促进“志趣”的形成,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角色互换 数学家轶事 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个性特点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形成,都来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程度却与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否感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一般都缺乏兴趣,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引入数学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愉快轻松地获得知识,数学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角色互换,训练学生养成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的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总有学生上课分神,不能聚精会神的听讲,学习效率低下,无论是当堂教育还是课后批评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方法不当,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活泼好动,而且对事物的兴趣容易转移。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通过互换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十的加减法》中,我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七》时,我又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5个苹果里卖出7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各种计算“15-7”的方法。再如《统计》课中,可以让学生把附页的花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按红花5朵、黄花4朵、兰花3朵、紫花2朵的顺序分类整理后,学生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楼梯”的“非数学”的回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精彩的“意外事故”。课后,让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由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的介绍到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一定的学习阶段,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究愿望,以追求成就感来促进学生。例如,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段佳话。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研究中发现:大于6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如6=3+3,8=3+5,10=3+7,12=5+7…人们验证了许许多多的偶数,结论都成立。对无穷无尽的数字,这个结论都成立吗?陈景润用了一生的热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研究把问题的解决推到了最前沿,遗憾的是,他也未能彻底给出证明,留给我们或我们的后辈去解决。陈景润为攻克这个世界难题,草稿就写了好几麻袋,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三、注意教态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这些年来,校内校外的工作压力较大,也有一些麻烦事。但不管这些麻烦事多么多,教师应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乐园,教者应该是愉快、乐观、积极、进取、热情、真挚、满怀信心的。更应经常告诫自己:今天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便在极累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渲泄。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那些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教师,大多对上课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四、强化创新意识
  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小学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见到小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教师需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小学生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
  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教师时时追求自己的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正确的创造人格、真正突出的创造能力,并愿意在创造教育中努力培养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设计.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师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