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成
引导教学法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实验课的引导教学法的模式:教学材料―创造诱因―激发思维积极性―制造矛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发现矛盾―修正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演绎推理―结论。本文就高中新课程生物实验课的教学,通过引导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实验材料背景,创造诱因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活剂,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思考起来,企图认知问题的因果。但是,由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往下做,很少去思考。这样单纯由教材实验表面产生的“魅力”结果所引起的直接兴趣,缺乏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是维持不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一步一步地引入学生思考。比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课教学中,不是直接告知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而是先让学生以已有的使用低倍镜的经验进行实验,结果许多学生一做实验就无法完成观察任务。为什么这些学生无法完成观察呢?学生回答说我们在初中做生物实验用显微镜看见物像时,物镜镜头距离玻片标本没有那么“近”就能看到。为什么用高倍镜观察时,物镜镜头这么近就见不到细胞呢?通过“创造”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启发兴趣。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析凸透镜成像原理,放大镜数越高,焦距越近,物镜镜头距玻片标本也越近。这样就解决了使用高倍镜显微镜的基本步骤――先低倍镜后用高倍镜顺序和注意事项。接下来又“创造”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低倍镜视野中的上方找到一个细胞,不移动玻片标本,换上高倍镜后观察该细胞,结果学生又看不见该细胞了。为什么在低倍镜视野能见到的细胞,在高倍镜的视野中有的细胞就见不到?这样在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制造”矛盾把学生逐步引入更深层的思维,并在积极思维中“学会”了科学原理和基本技能。
从学生实际和实践中引出的问题,不仅明确了教学目的意义,而且提出的有趣又有思考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不断“创造”诱因,使学生的兴趣长久不衰,把思维不断地引入深层次的活动。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新课程教材的“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创造种种诱因,用启发性问题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引导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科学思维方法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新课程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适合中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运用引导教学法目的是在教师“制造”矛盾下,通过启发和指导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
下面就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预先布置每一实验小组的同学拟出设计实验的方案。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设计了各种实验方案。虽然其中有些方案显得幼稚和不成熟,甚至有很多错误,但是学生在学会自己走路自己探索中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对他们仍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然后师生一起共同分析探讨设计的实验方案,筛选出二种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二
实验结果:实验方案一和方案二结果不同。为什么方案一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呢?这样学生思维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评、互评、集体讨论和教师提示,找出实验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完善了方案的科学性。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能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探究“镁元素对植物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在缺镁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中,一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两株小麦幼苗叶片发黄生长瘦弱……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含镁元素的无机盐溶液后,小麦的生长恢复正常,归纳出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的结论。上述是用归纳推理的枚举法对实验结果的思维形式。又如《探究光成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我设计了一个疑问,光和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为什么温室大棚塑料薄膜不用透明的红色薄膜或者蓝紫色薄膜,而是用透明的无色薄膜呢?然后让学生提出假设,通过演绎推理预测可能的结果,最后设计对照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在生物实验的对照实验结果分析最常用因果归纳进行推理,它是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推理(如下表)。在无关变量相同的条件下,对1、2、3组间对比可知,自变量白光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效果明显高于红光和紫光。
总之,我们要通过“创造”种种诱因使学生产生疑问,在一步步引入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了用因果关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等.生物必修.《分子与细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苏海生.生物比较法教学浅析.生物学杂志,2006(3).
[3] 杨守菊.新课程生物课堂中学生有效探究的思考与实践.中学生物教学,2007(8).
[4] 孙文霞,沈光华.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生物学杂志,2006(6).
作者单位:福建永春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