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林春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本位。本文阐述了《机械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些有效途径。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阵地。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学法指导的本意不在于让学生了解记住一些学习方法,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以下五个环节:
  1.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2.改革教法,创设自学情境。使学生疑难,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消化、释疑、巩固。
  3.预习指导。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老师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目标,有预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预习效果。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4.听课指导。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以听为主、记为辅。积极思维,动脑思考。
  5.复习指导。把握遗忘规律,教导学生,及时复习、体会,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提炼出重、难点。尝试回忆,巩固记忆。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以作业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多做课外习题。
  二、学科内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第八章轴系零件内容后,根据斜齿轮轴的结构装配简图设计问题:1.轴的类型?2.轴上有哪些零件?各零件的装拆顺序是什么?3.轴头、轴的颈区分及轴承配合;4.轴承类型;5.轴上各零件定位与固定方式;6.键的类型、工作面、标记;7.三角带选用、包角计算;8.斜齿轮受力及正确啮合条件,齿轮尺寸计算等问题。
  通过讲解,不但使学生对本章中轴的类型、轴的结构、滚动轴承类型及其选用、键连接及其特点等重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还对带传动、齿轮传动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
  三、列表对比,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在学习同类型内容时,由于相似性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为防止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既可使学生找出差异,分清定义,弄清是非,澄清模糊观点,又可使学生感觉有新意,有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加深记忆。其要求:1.对教材作深入剖析,抓住重、难点;2.根据知识结构,去粗取精,分类对比;3.表格要简洁明了,不牵强附会;4.在对比中找出共同点,发现特殊性。列表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共性,记忆个性,简化知识点,达到知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比较既可在各章节对比,又可打破章节界限,进行对比。
  例如:将直齿、斜齿圆柱齿轮、贺锥齿轮、蜗杆蜗轮传动归类,列表对比:(1)轴线;(2)顶隙系数;(3)标准模数;(4)传动比;(5)中心距;(6)正确啮合条件;(7)基本参数;(8)受力方向等。
  四、咬文嚼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应用。因为字词不同,含义不同,理解不清,把握不住,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出现错误。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使学生认识、理解解题推理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计算题: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两轮转向相同,x1=20,z2=40,m=5mm,试计算内齿轮的几何尺寸。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1.两轮转向相同和相反的区别;2.内啮合与外啮合公式的区别;3.大小齿轮哪个是内齿轮?不注意咬文嚼字,有的学生会按外啮合齿轮转动计算,也有的学生将大小齿轮的几何尺寸全部计算出来。
  五、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环推论,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思维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上升到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既长知识、长智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行程速比系数的计算公式后,练习:1.已知θ,求k;2.已知k,求θ;3.已知θ、t工,求t空;4.已知t工、t空,求Φ1;5.已知Φ2、t工,求t空。
  在题目的变化中,学生的思维跟着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思维更加灵活。最后使学生明白,无论题目如何变化,只要学会举一反三,用灵活的思维将知识迁移,都可以用原理、公式的不变应题目的多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