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秀芸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是比较特殊的教学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显得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创新 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如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课题。以下谈谈我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事物没有好奇心,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在学科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旺盛求知欲。例如,我在四年级Word的教学中,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再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课程表,让他们对程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同时产生大量观念、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的思想,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外,还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我们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后,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如我在给学生介绍了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但要用到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这些要求。结果首先取得成功的是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的效果。一位同学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使用“无环绕”方式,使得图片和文字能够重叠摞放,但是图片挡住了文字,于是使用图片的叠放次序使它置于最底层。但效果还是有些不好,他于是再想出最后一招,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最后的效果十分满意。另外还有其他诸如对所插入的Word艺术汉字不满意时,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如将艺术字的线条颜色、字体颜色和填充颜色进行改变。他们把线条颜色和字体颜色四十种调好颜色和自己调颜色以及“带图案颜色”等都应用上了,而填充颜色,花样就更多,除了四十种现成颜色,还利用了自己调色,在填充效果中又运用过渡、纹理、图案和图片填充等等,种类多极了,简直目不暇接。学生们将这些技巧都流畅地、变通地和独特地表现在自己的作业中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扩散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限于只找到一种,它愿意找到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有的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就是创新思维,从而把创新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划上等号。甚至有的心理学者编制出发散性思维的测验来测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扩散性的确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分。”而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它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其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从而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夏俊生主编.《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中学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2.周学文,王世伦等编著.《计算机基础教学法》.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叶胜利.《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4.薛维明编著.《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