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实验的创新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和设计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创造思维,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创新能力 探究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规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实验的创新内容,有意识引导和设计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创造思维,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
1、利用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设计实验创新探索过程,就是在重视训练常规思维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善于发现问题并能从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善于多解、求异、求新,富有灵活性、新颖性、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培养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研究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假说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刺激和保持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帮助他们加深对新教材的领会,促进他们科学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知道科学地获取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铁的生锈时,为了揭示生锈的原因,首先启发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放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放在干燥的地方的铁制品却不是很容易生锈;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涂了油漆的或镀上了一些不易生锈的金属后的铁制品却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正当学生感到疑惑的时候,再经过引导或让学生讨论,可以提出下述三个假说:
(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水和铁起了化学变化:
(3)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推论:如果第一个假说正确,则铁生锈仅和氧气有关,铁在干燥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二个假说正确,则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假说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从化学实验训练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实验的价值和作用,不断地提高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着力促进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过程体验中获得研究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发展,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重视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内容,培养探究意识。学生求知欲强,在学生课堂实验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实验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对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要耐心解释,并鼓励自主探究。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力”。例如:鉴别浓硫酸和水,学生可通过讨论得到多种方法,①物理方法―溶解、称重;②化学方法―氯化钡溶液、腐蚀性。
3、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例如:如何用厨房里试剂除去水壶里的水垢;在学完油脂后,不用洗洁净,如何把油碗洗干净,为什么?又如,鸡蛋壳与酸的反应,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完成家庭小实验的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学生都会从始至终的严密设计,从分析实验内容、实验器具及试剂、设计操作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这一连续的过程是提高和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我们许多伟大的发现归功于创新,归功于创造,智慧的火花常常产生于某种灵感――灵机一动,教师应克服平时呆板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多多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可以大大地避免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