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和应用型人才类型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11”培养模式,建立新生进校导师配备机制、实施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新时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研究 “211”培养模式新生导师制度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第一大职能首先是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定位清晰,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社会就业方向明确,而普通本科院校则定位模糊,高校应用型人才未能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所以我们提出必须从各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下面的几点探索意见仅供同行参考。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其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主观上讲应该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话题,因为普通高等教育走过了几十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不管是教育规律、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成果,还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等,都有其科学的和传统的固有模式可以照搬,但是,仔细分析现代教育规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论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都可以进行创新研究和创新发展,因为创新始终是世界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未来。尤其是当今社会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时代、人才急需的时代、科技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否跟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事关国家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的重大战略问题。
从客观上讲,现行的人才培养都有很多成熟和很好的教学平台、实验平台、课外科技活动科研平台。这些为合格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这些平台的时效性、实用型、创新性很多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所以,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应用型人才类型分析。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应用型人才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2.1 工程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工程规划、运行决策等电子工程师、软件开发师、系统工程师等工程型人才。
2.2 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例如程序设计、产品加工、系统维护等具体的操作。
2.3 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一样,技术型人才也处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但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组织管理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工作的人才。
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学术性”高等学校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积极致力于将研究型大学和学术性高等学校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实验成果直接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直接贡献力。所以应用型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基础好、能力强、应用面宽、区域发展、特色服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构建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简称“211”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紧密相关。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的基础,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有了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好的师资队伍做基础和好的管理体制作保障才能加工出合格的人才产品。用简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好的培养方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强能力的实践训练十高水平的师资保障+高效的管理体制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在修改新一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抓重点、下功夫,我院各个专业(电子工程及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在学院领导、教授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调研、论证、学习、研讨,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上形成了一种2+1+1培养模式=2年(基础学习)+1年(专业学习)+1年(就业和实践),在前2年内完成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1年内学完计算机与软件、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与自动化3个大类的专业课程学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在最后1年内完成社会实践、创业培训、就业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并在教务处的统一指导下,确立了专业首席教师、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等。
5、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建立新生进校导师配备制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导师配备制度为新生进校配备导师制度,可以及早强化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专业学习的引导、专业技能的培养、科研实践的参与、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方向的指导、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主体,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它与研究型和学术性高等学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的学术性,而且要求教师的工程实践性,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现实针对性,尤其要紧密反映和贴近社会现实与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配套的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工程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又懂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梯队。
6、实施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保障实践学习的专业性和社会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施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重视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训基地建设。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教学型高等学校发展历程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都证明了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因此,我们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必须重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校企联合,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使校内外产学研教育与实训基地成为承担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的基地。
结束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组建自主科研小组、自主社团、自主创刊、自主创业,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等等岗位实践和岗位锻炼,把他们在实践中的思考、学习、研究、管理、创造的成果在一定的范围和空间充分展示出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工作信心。
参考文献:
1.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2.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张惠刚、屈华昌,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4
3.徐循、何增强主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