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整个教学程序及教学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真正获益。科学合理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充分备课,加强备课的深度,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
【关键词】教师 学生 语文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整个教学程序及教学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真正获益。怎么做才能使语文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呢?
1.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犹如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航船,了解学生犹如掌握海况资料,资料越详尽,航船就有可能少遇“风浪”、“暗礁”。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把握情况;学生以前对此问题的了解情况及兴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思路会出现哪些岔道;学生在感知、理解、掌握、运用新知识时,会产生怎样的问题等,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安排预习、让学生提问题等方式加以了解,这是教师备课时需要重点了解掌握的。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下面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一点:
一次,笔者上公开课。经过筛选,把目光锁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上。《春》是中学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佳作,我很喜欢,以前讲的时候备课也很充分。我想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改修改,应该问题不大。于是从导入到过程、再到结束语,我认认真真准备了一番。小到一个词的运用,大到一个问题的设计,我都一遍遍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
第一次试讲的时间到了,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讲台,铃一响,我就滔滔不绝地开讲了,字词、朗读、分段、分析、段意、中心……一环紧扣一环,一堂课真是顺顺利利,我的每一句话都按教案上的说到了,预设的每一个问题也都圆满解决了。我信心十足,心想没问题了!没想到,不少老师指出:这节课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够!大家一番话让我一下子清醒了许多。是啊,细细想一想,刚才的一堂课全是我自己表演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就那几个,其余同学都是随声附和,不断回答“对”或“是”。可究竟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我放弃原来的思路,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我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会有什么问题,我究竟要学些什么?思考的过程是艰难的,放弃的过程是痛苦的。我邀请老师听第二次试讲。真的很奇妙,同样的课文,观念变了,方法变了,结果会如此不同。课堂成了孩子们畅所欲言的地方。比如在听朗读录音后,我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感到春的手在抚摸着我,十分温暖。”有的学生说:“我听到清脆的鸟声,看到纷纷的细雨,小草从大地中慢慢地生长,花儿全都开放了。”有的学生说:“燕子归来,在蓝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飞累了,落在天线上,好像五线谱的音符。”……我第一次感觉学生如此有想象力,如此有文采!在自我赏析的环节,学生更是你刚说罢我登场,有的品词,有的赏句,有的谈修辞,有的析方法……这节课正式开讲后,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2.充分备课,加强备课的深度,高屋建瓴指导学生。科学的、深刻的把握讲授内容是语文教师备课设计成功并使讲授达到艺术境界的重要条件。具体而言,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中表现得挥洒自如,富于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就必须充分备课,即占有更多的资料,真正成为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同时还要深入透彻地领会讲授内容,特别要把课文的内容――语言、思想、情感烂熟于心,变成自己的,就像演员一样,不能仅满足于对剧本台词的表面理解和记忆,而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和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是反反复复的读,一直读到品出‘味’来,才决定怎样去教。我发现,只有自己对文章有了体会,有了感情,才能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鼓起来’。”
此外,备课要真正具有深度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语文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语文的知识体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联系、比较中吃透教材,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联系中掌握、理解语文知识。
②语文教师应注意准确地把握课文重点词句、段落。在备课时,语文教师应当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段落进行“重锤猛敲”,细细咀嚼。因为这是文章的精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果教师能钻研得深一点、细一些,那么通过教学,学生就会在语言文学的运用上获得更多的启示,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③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注重提炼,追求深入浅出。对课文固然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但最终在进行课型设计时,应追求集中的目标体现和简明的教学步骤,这样有利于教师课堂的自由发挥,产生较好的讲授效果。
下面举一个我自己教学的例子加以说明。
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蓉的《乡愁》两首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就需要细斟慢酌,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余诗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及席诗中的“模糊的怅惘”、“雾中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等语句特别值得品味。如余诗中的“浅浅的”,为什么要强调“浅浅的”?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那么余诗中的家国之愁、民族之愁就会自然而然凸显出来。“浅浅的”是强调大陆、台湾能隔海相望,但可望而不可及,虽浅浅,却如巨大的鸿沟不可逾越!这浅浅的海峡啊,让多少骨肉同胞生而不相见,死而两不知!再如席诗中的“模糊的怅惘”、“雾中的挥手别离”,为什么席慕蓉回忆故土的感受是“模糊”,是“雾中的挥手别离”?我认为只有结合背景品读好这些句子,才能真正理解席慕蓉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席慕蓉虽祖籍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但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因而故乡给她的感受是“模糊”的,故乡仿佛被浓浓的雾包围着,看不清,摸不着,所以只能在梦中、在诗中寄托她无限的哀愁!
所以,在备课时,只有深入透彻地领会内容,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进而领悟主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