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落实方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2009年,全国增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要落实“双导师制”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从何而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与校内导师如何进行分工与配合等,本文意在从六个方面入手思考逐步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方略。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双导师制
  
  根据教育部教发[2009]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努力提高研究生选拔培养质量,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紧缺型人才。经研究决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5万名。”2009年,全国增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此如何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1、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教育部在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其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在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中提到了“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落实“双导师制”对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意在和各位同仁探讨落实“双导师制”的相关问题。
  2、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2.1“双导师制”在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早在1999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从此。“双导师制”成为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原则之一。
  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在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基本认可。“双导师制”可以使研究生将高校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但“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双导师制”并未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以我校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学员为主要对象,以部分工程硕士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部分长期为工程硕士任课的教师为辅助对象,以“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落实情况调查”为题,做了近四年时间的问卷调查、座谈、走访。这次调查从2003年我校第一位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学员开始,至2007年12月份结束。从调查情况来看,国家设立“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的初衷还是得到校、企双方导师(100%)和绝大多数学员(占调查对象的96.96%)的认可。接受走访和调查的校企导师和研究生认同该模式是一条解决校企“产、学、研”结合、学校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较为理想的途径。但调查结果显示,“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的各环节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如:在学位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校、企导师间没能体现出合作的优势。调查统计表明,在接受抽查的263名学员中,没有一人的校企导师能为学员的论文撰写而会晤,即便是通过电话、电邮、信函等形式为学员论文进行交流的导师,也仅仅占了接受调查人数的7.6%。所以认为“双导师制”在自己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很好起到作用”的仅占总数的18.6%。
  2.2 “双导师制”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大困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具体怎样进行培养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要在培养中落实“双导师制”可以推断至少存在下列困难。
  2.2.1 “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从何而来。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在某个企业从事具体的工作,与企业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打算研究的方向有清晰的认识,研究生本人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参加过工作,对企业和企业的工作缺乏一般的了解,他们主动寻求企业导师的可能性很少,必需依靠学校联系。学校如何为这些研究生配备合适的企业导师将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2.2.2 “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企业导师的人事关系属于企业,学校只是聘任其作为兼职企业导师,本身对企业导师无法行使管理权限。企业导师一直在企业从事研究工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环节也是到企业工作,虽然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在同一企业工作为企业导师发挥导师职责提供了条件,但是学校没有太多的权限制定具体的措施来要求企业导师的所为。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如何监督企业导师的指导行为也是落实中的困难之一。
  2.2.3 “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如何进行分工与配合。校内导师由学校在研究生报到注册时就已经安排好,可以在各个方面要求校内导师起到导师的作用,实行导师负责制。但“双导师制”要求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有很好的沟通,不仅要共同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更要一起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负责,这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有很好的沟通。但现实情况可能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关注的课题不一致,研究的方向不相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互不熟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双导师制”的落实质量。
  3、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具体举措。要真正培养国家需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国家设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本人认

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培养单位需高度重视。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时代要求,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理解、重视、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明确“双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利用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打下基础。
  3.2 培养单位需及时制定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案和管理文件。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中对“双导师制”提出要求,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职责进行细化,具体聘任方法程序化。
  3.3 培养单位切实加大投入,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工作环境,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
  3.4 强化校企联合意识,由企业对企业导师行使管理权。企业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这是一场互利双惠的合作。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确定与之合作的企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之前可以告知学校自己的需求。从而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意识,真正服务好企业发展,实现校企“产、学、研”的结合。当“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得到校企双方的支持,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企业将对企业导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对校内导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为校企双方导师构建了一个较好的沟通平台。这是“双导师制”得到落实的基础。
  3.5 加强“双导师制”实施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责,才能有效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合作,才能让“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和学校在良好的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各自对自己所属的导师制定相应监督措施和激励措施,从而保证“双导师制”的落实质量。
  3.6 加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发挥三方的主动性。在完善上述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沟通,调动校企双方导师及学生主动性,是最大发挥“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优势的内在动力。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提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学校和企业联系的中间桥梁,应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争取让企业导师从学生论文选题时就参与进来,并实现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和沟通,将对提高学生论文质量十分关键。”如果在培养过程中能实现校企导师与学员的三方互动,那“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才能发挥到最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