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人为本教育中的教学思想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改为学堂,书本为本改为以人为本,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另外,这种课堂教学必须有关于所学学科的丰富知识,并且能灵活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在多元化的、主体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显性和隐性任务教学,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有真正的生机。
[关键词]学生主体 教师作用 教学特点
1.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国内外许多成功者的事例表明: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是人终生受益的巨大财富。对受教育者来说,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在知识不断化入和化出的实验中,才能全方位地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能力。换句话说,学生的全面素质并不全是老师教授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老师的教只是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木才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政治教学实践性很强,政治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传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方面的信息。只有学生积极投入各种学习活动和交流活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一,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过去的政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根本。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旋律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了。将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讲堂改为学堂、书本为本改为以人为本,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语言技能和学习能力,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老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世学会: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要求老师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在挖掘学生的共性的同时,承认并顾及学生的特殊性,尤其在使用非母语语言的跨文化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方成千差万别,老师应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使学生在知识的无底洞穴里尽力走向深远。可见,政治教学应该做到上不封顶,下不划线,让所有学生都有程度不同的收获。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没有全休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全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也就不可能造就学生终生受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在以人为本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多维的知识结构,以便在多元化、立体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显性和隐性任务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课堂为老帅“传道、授业、解惑”提供了场所,也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艺术的体现,老师应该发动学生全方位活动,始终不忘渗透学法教育。由此,在以人为本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允当以下的角色。
2.1 学生活动的设计者。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预先确定某册、某单元、某课等的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内容、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每部分的教学结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媒体应用、时间分配等。使课堂教学以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同时,老师必须预先设计各种学生的活动,所需的模拟情景、商观教具和配套练习等,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并指定好反馈之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的措施。
2.2 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的引入、呈现、巩固等不同阶段,老师按设计方案有序组织学牛的学习活动,如单人活动、对子活动、集体活动等,所有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等学习行为都应该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防止离开了老师的精心组织,学生主动学习会变成盲动,从而产生不良效果。
2.3 学生活动的参与者。老师应该努力创设各种课堂学生交流情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同时为了正确示范学习内容,展示规范的表述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应改变角色,以学生的身份加入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师生平等和睦的气氛中,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2.4 老师――书本中介者。高中的政治课本历来在学生眼中是一块没多少甜味的饼干,政治课堂在学生眼中也是枯燥等的代名词。老师应以媒介的身份,介绍学生认知书本知识,从而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向教材汲取知识,获得信息,了解文化,使书本与学生之间构成信息反馈和循环路线。同时老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使理论性强的学习内容充满了真切感和吸引力。
2.5 学生学法的指导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要教。”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以实现教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带动学生学,老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政治课堂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关键处或火候上,对学生适当地点拨和正确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获得了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即使离开老师或走出校门后,学生仍然可以持续发展。
2.6 学情评价者。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教学活动,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现状,通过提问、考查、谈话等方式,给予学生客观中肯的评价。老师的评价通常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为基础,肯定优点,鼓励进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足。在评价时,老师通过激励的语言和友爱的态度对学生产生良性的刺激,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进取。
2.7 学生错误的订正者。出现错误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并不影响整体思想交流的疏漏,同时有些错误发生在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随着认知过程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会自然克服,但对那些较顽固的、歪曲表情达意的错误,老师应明确纠正,以免再犯。
3.以人为本的政治课堂教学的特点。
3.1 学习主动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讲到:“一切合乎人性的、自由的、独到的事物都以这种主动性为出发点的。主动性能帮助人将来成为自己的主人和指导者。”学生自我意识强,有理解力,有表现欲和荣辱感,有自我调控力和自我评价力,能主动地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学生主体性课堂正是基源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认知活动,在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政治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习的兴趣,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2 双边互动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的“四种基本学习”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呼吁老师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为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民主合作意识,尤其对如今中国的独生子女来说,学会与人共处是很有必要的。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性课堂是帮助实现这一日标的好途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替进行着输入和输出活动,这种以交流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双边互动的产物。师生互动建立在师生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这种情感的共鸣营造出和谐和睦的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3.3 目标长远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人的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着眼于未来的。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避免了强行灌输、全面独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全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语言能力等,为学生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3.4 手段高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五光十色。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光、像的巧妙结合,生动形象地呈现或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信息含量,节约了教学时间,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机会,既快捷又高效,也便于呈现和完成老师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意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摆正师生位置,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由静态变为动态,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获取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