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乘着东风迈出前进的步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语文教学空间广阔了,资源丰富了,学生愉悦了,课堂活跃了。我们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中,有些现象还值得忧思,需要对其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裳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1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知目标遭遇冷落。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目的是唤起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整合起来落实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受抨击过多,社会、专家不断批判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导致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认为新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要让学生参与过程,结果不那么重要了。
  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并没有弱化“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的意思。从上述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双基”,语文教学就如无本之术,没有扎实的墙基,高楼大厦怎能高耸入云?
  
  1.2 人文精神强行越位。《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我们也能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涵。因为学生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不同的内涵,但它又是血脉一体,不可分离的。
  
  1.3 价值引导趋向含糊。语文学习主观性很强。面对同一材料,不同主体解读,反应极具个性化。珍视独特与多元,是真正素质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内在要求。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对人的关注,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过去的那些“教师专制”、“唯一一答案”等现象不见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了,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了。这对于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不是学生“自然性”的发展,而是追求“和谐”的发展。
  
  1.4 教师作用逐渐虚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提倡“二主一线”,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可喜的变化。但令人担忧的事随之而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有效引导被忽视了。认为生成的课堂是无法预料的,放松了设计上的指导,导致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以至于学习活动变得效率很低,一堂课下来。目标没有达成。
  
  2 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应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力争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2.1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正处于认识上新旧交替的阶段。继续营造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氛围,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准确把握新理念、新要求,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科学制定“三维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预设教学活动、诊断教学效果的依据。全面、和谐的目标制定,有利于组织学生体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落实“双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2.3 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正确认识人文性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而感性认识来源于对文字直接的印象,基于学生的感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学生不掌握这个工具。就无法实现人文价值。引导老师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通过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会读”到“爱读、乐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中感受其传达出来的人文内涵,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反观语言文字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学生掌握语言,受到文化的熏陶。
  
  2.4 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在对语言的朗读、运用实践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在言语表达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学会传达自己的情感。
  
  2.5 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钻研与预设能力,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为学生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参与,在实践中领悟、发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再次,要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引导的关系。前面提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问题,也提到了学生必然会在学习中出现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并不一定是合理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该选择大家赞扬、熟视无睹,还是厉声呵斥?从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出发,显然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是赞同,教师可以肯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学生探讨,在交流过程中引领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呵护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实现体验的加深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