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改进。然而,在新课标不断推行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获得全新的改变,需要对新课标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041-02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基本前提条件是做好听说读写。目前,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规避了传统教学所带来的不足,改变了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语文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对听说读写等的学习,同样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内容。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积累作用,因此从小学阶段就应该对语文學科的教育与培训加以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小学教育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与接受能力。然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能力提高作用,例如: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等。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写作无处不在,在写作基础较差的情况下,会对生活或者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语文教学开始,语文教学作为写作能力培养的基础,需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下来提高写作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内容设计需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然而,目前多数语文教师混淆了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师普遍存在将教学课文全部讲授给学生学习。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仅是情感态度,而教学改革中的其他方面不能够在学生身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并且将情感态度方面体现的过于简单,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或者将其复杂化,致使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需求,导致教学目标与基本学情不相符。
(二)教学结构不严谨
在新课标背景下,一些教师仍存在“拆分讲解”的语文教学现象。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习惯性的对一篇课文进行拆分讲解,逐字逐句的为学生讲解,使其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作者隐藏在语句间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从课文阅读中找到喜欢的语句。在此教学方式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了解程度。但是,在对课文进行拆分时,容易使语句与课文整体的情境语言相背离,使其被选择的语句过于独立,导致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片面化以及教学内容简单化,使其教学结构不严谨现象严重。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充分结合学科与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认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情感等价值观,将教学目标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改革效果。另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学生对课外内容的充分理解以及领悟课外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第二,加强教师对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视。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观念也从原有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采取贯通思想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稳定性的发展。
(二)把握课文结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阅读语感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结构的把握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语感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良好阅读语感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教师想要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结构进行整体把握,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外整体情感思想的理解;其次抓住课文的重点并将其扩展到整体上,促使教学内容更具整体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另外,教师想要准确的把握课文整体结构,需要以教材编写为基点,进一步明确教材编写的目的与思想,以教材框架来审视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相结合,进而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川.加强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上).2018(06)
[2]邹良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7(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6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