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诗词鉴赏方法之――归类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教材依据: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是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篇目。
  2.教学思路: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往往会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诗词的不同风格和主旨,其实归纳总结同一类型诗词的共同风格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设计唐宋诗词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时,我把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放到一起进行归类阅读,并以此总结出咏物类诗词的鉴赏方法、步骤,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这两首词的把握鉴赏上。
  3.教学目标:
  3.1 通过对同一类型诗词的解读,学会总结归纳特点方法。
  3.2 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3 体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志向。
  4.教学重点:解读诗词内涵。
  5.教学难点:方法归纳。
  6.教学准备:整理苏轼、陆游资料,搜集咏物诗词,设置练习题,制作相关课件。
  7.教学过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1 自由诵读这两首词,根据内容替苏轼的词另换题目。在换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联系陆游《卜算子•咏梅》,由此推知苏轼词的内容围“何物”而展开,明确了对象即可换为“咏鸿”,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归纳两首词同为咏物类词作。
  7.2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a.苏轼这首词作于公元元丰五年十二月。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所作.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新法多扰民,心中不满发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b.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统一为己任,百屈而不挠其志。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南宋朝廷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主战派和投降派交锋不断。陆游被调离抗金前线,心境抑郁而壮志如故,次年作次词。
  7.3 顺势利导,介绍咏物词特点。咏物词非专只描写物态,妙处在于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清•深祥龙《论词随笔》),请同学们根据咏物诗词这一特点结合《咏梅》完成以下题目:
  a.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b.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形体消失香味如故。
  c.作者处境:主战派,屡屡受挫。
  d.所言之情志: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洁品质。
  e.手法分析: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环境烘托。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咏物词不仅是咏物,更重要的是咏怀或咏志。
  7.4 自由连接,举一反三。咏物明志的传统源远流长,以最初屈原的香草美人到很多诗人喜爱的梅兰竹菊,到可以入诗的各类事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你能想象到哪些咏物类诗句、词句?从这些诗中你得到咏物诗词有哪些共性?
  咏物诗欣赏: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孤兰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咏竹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特点归纳:
  a.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b.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c.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d.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7.5 方法、步骤初探。
  a.“读清”全诗。
  b.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c.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d.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7.6 巩固理解,学以致用。
  
  8.反思。诗词鉴赏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比较、归类鉴赏,还有抓住“景语皆情语”的方法,抓“诗眼、词眼勾联全诗”的方法,有“身世遭遇寄予诗词”法,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当然方法、学法、教法是不定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于托物言志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对于方法有些局限教条,需要结合作者具体分析把握。
  板书
  咏物词特点:形似――神似
        托物言志 环境烘托
     方法:读清―
        分析―
        联系―
        体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