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追问 拓展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梅英嫒
英国学者德波诺曾提出:“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想活动。”“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悬疑,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而适时、合理的追问有时更能起到关键之处点拨、重点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通作用,更能体现教学的一种智慧和课堂的开放度。
关键处点拨有序思维:还有不同想法吗?
[案例一]在直尺上找1分米。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吗?
生1:从O一直数到10,就是1分米。(师生一起数一遍)
师(追问):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从刻度2到刻度12也是1分米。
生3:从刻度3到刻度13也是1分米。
师(出示30厘米长的直尺):你能从刻度13开始找到1分米吗?
生4:从刻度13到刻度23是1分米。(师生一起数一遍)
师(追问):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暂时沉默后,举手):从刻度13到刻度3也是1分米。
[审视]关键之处点拨
上述片段中,第一次追问让孩子的思维发散开来:在一把尺上有很多1分米,只要能数出1O厘米,就是1分米。这一认识一方面巩固了新知的认识1分米=10厘米,另一方面打开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于是产生了从小到大思维的方式,有了“从刻度2到刻度12也是1分米”,有了“从刻度3到刻度13也是1分米”……第二次的追问则再度引导孩子逆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顺向思考,也可以逆向思维,进一步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从刻度13到刻度3也是1分米。知识点不断在关键处得以点拨,思维能力不断在追问中得以拓展,数学的美因此商得以升华。
阻塞之处疏通肤浅认识:有什么不合适吗?
[案例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大米宽2( )
生:大米宽2(厘米)
(有的孩子轰然大笑)
师(追问):为什么笑?有什么不合适吗?
生1:没有这么大的米!(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那么,用什么作单位是合适的呢?(揭示新单位:毫米)
……
[审视]阻塞之处疏通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孩子们轰然大笑中追问笑的理由,借由学生的思维、演示引人新的计量单位。自然、到位。可以说“美丽的错误”让孩子们理解计量单位如果瞎用会闹笑话,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联系实际(比如,用手比划一下相应的计量单位)再选用合适的单位。这里的追问疏通了孩子肤浅的思维认识,以后不再盲目随意地填写单位名称。
重点处强调灵活运用:请说明推荐理由。
[案例三]比较下面两张统计表的异同
师:观察这两张表格,你能说说知道了些什么吗?
生1:我知道了狗有5只。
生2:我知道了猴有3只,兔有4只。
生3:我知道了跑步的比跳高的多。
生4:我知道了一共有12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
师:两次统计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1:一张表是统计运动项目:一张表是统计动物种类。
生2:这两张表的合计一样多:
生3:一张表统计2个运动项目,一张表统计3种动物,它们的只数不同。
师:是呀,同一件事物分类标准不同,统计的结果也不相同。比赛现场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厨师大象和裁判长熊猫,它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份统计表。想请小朋友们向他们推荐―份最合适的统计表,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我认为厨师大象选第二张表格比较合适。
师:请说明推荐理由。
生:给运动员准备午餐时,要考虑每个人的口味,比如:小狗吃肉骨头、小兔吃萝卜、小猴吃桃,所以要知道总共有多少种动物,每种动物有几只。因此,我觉得选第二张表格比较合适。(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裁判长熊猫哪张统计表比较合适呢?
生:我认为裁判长熊猫选第一张表格比较合适,因为考虑运动项目的多少准备不同的奖牌,两个项目需准备两种奖脾。
[审视]重点之处强调
上述片段中,教者引导孩子观察两张统计表格,区别两张统计表的异同,初步理解了“同一件事物,分类标准不同,统计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教学重点。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孩子们只是依葫芦画瓢地得到结论,没有真正地理解两次统计的目的,因而再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向厨师大象、裁判长熊猫推荐合适的统计表来进一步理解统计的目的,在追问:“请说明推荐理由”中。进一步深化孩子对于统计结果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选区东青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