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促进的适时心理干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心理干预;考试焦虑;情绪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28-03
【设计理念】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其中健康促进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属于一级干预。
临近高考,高三学生历经数次考试,这一群体有的为复习遭遇瓶颈而烦恼,有的为考试连连失误担忧,有的担心考不出理想成绩而焦虑。许多学生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了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等等,程度有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适当的焦虑反应有助于调动体内的能量,提高兴奋度,提升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有利无害;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则会引发人的不良情绪,影响到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适时给予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课带领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情绪表达、体验探索等,让学生学会直面焦虑,降低焦虑,放松心情,从容应考。
【活动目标】
1.认识焦虑,了解自我的焦虑水平。
2.掌握ABC理论,学会通过认知调整来降低焦虑,调节情绪。
3.体验自信与快乐,唤起正向思维和积极的情绪。
【活动准备】
考试焦虑问卷、情绪垃圾桶、锦囊百宝箱、红绿色便签纸、心理剧VCR、分贝测试器
【活动过程】
一、解开千千结
(一)热身游戏——解开千千结
(1)站大圈(10人为一组),每人的右手拉右边同学的左手,左手拉左边同学的右手。(提醒记住左右的同学)
(2)松开手,在圈内自由走动一分钟,和5位以上同学问好,给予对方真诚的赞美。老师叫停,成员定格,位置不动,伸手牵自己先前拉的“左手”和“右手”,从而形成许多结。
(3)不能松手,但可以钻,可以绕,组员间善于观察,共同想办法解决困难,努力恢复到起始站大圈的状态。
(二)分享讨论
教师:开始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结”时,同学们感觉是怎样的,觉得可以恢复到初始的大圈吗?当努力了很久,“结”都没有被解开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想到放弃了吗?在学习生活中,当你考试遇到瓶颈,不满意现状,有没有尝试运用哪些方法来解开那些“结”?
学生1:我开始觉得大家这么纠结在一起,不可能解开吧,没想到最后豁然开朗了。最近几次考试我老是粗心大意,看错题,算是一个考试的心结吧。
学生2:游戏的时候我和原来左右同学的手牵得紧紧的,我想只要不松手,或许就能解开。我复习的时候老是走神,特担心没有进步,我想我必须放下这个结,不能放弃努力。
教师:同学们讲的心结是个共性问题,是啊,我们天天在做练习忙考试,希望成绩提高,可是效果不明显,大考又越来越近,难免会紧张焦虑不安,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跃课堂,导入课题,让学生一起面对考试焦虑。临近考试,许多同学感觉紧张,就像一个个结,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复习和考试发挥。只要我们直面焦虑并给予澄清,就能解开学习上的一个个心结。
二、焦虑你我他
(一)心理测试
给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考试焦虑自评量表”测试。根据自己近两个星期的实际情况快速选择,按照计分方法得出总分,并作为推断考试焦虑程度的初步依据。
教师:同学们刚才做了一个测试,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结果,了解近期自我的焦虑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焦虑水平,也发现同学中焦虑状况的普遍性,了解到心理焦虑紧张水平与学习活动效果呈倒“U ”字曲线关系,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成绩。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对考试有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但过度的考试紧张则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
(二)陈述焦虑
分发红色便签纸,每个人在红纸上不记名写下自己在面临考试时,曾经有过的最主要的焦虑表现和最担心的问题。
教师收集纸片,然后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小圆柱盒子,撕开裱在桶外的纸,上面写着“情绪垃圾桶”。各组收集红色纸条放入筒中,收齐后抽取几张,请一组同学纵向由前向后宣读,并一起分享感想。
教师总结:非常感谢同学们刚才能够袒露心迹,说出心里压抑已久的焦虑和不安。看起来,无论是学霸或是“学渣”都有感到焦虑的问题。跟父母说出来,找好朋友吐个槽,或者和心理老师倾诉,是面对焦虑走向轻松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活动类似于树洞倾诉和情绪告别,可以缓解学生压力。焦虑人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通过书面陈述和小组交流,学生在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同时,也惊奇地发现,原來有考试焦虑的不只自己一个人,很多同学都有,从而恢复了心理平衡,降低了焦虑水平。
三、情绪ABC
(一)心情故事
有位禅师下山办事,见路边有位老婆婆在抹眼泪。于是他便走过去询问。老人家说:“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的,小儿子卖鞋的。晴天我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雨天我担心不会有顾客去买小儿子的鞋,我一想到这里就伤心难受啊!”
禅师说:“你应该这样想,下雨了,我大儿子的伞肯定好卖了!天气好,小儿子的生意好做了!想到这里真令人高兴!”
听罢禅师的话,老婆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爱哭的婆婆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对同样的一个事情,老婆婆的情绪反差为什么这么大呢?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讲,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ABC理论,指出引发我们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这个小故事中的客观事件是什么?天气;信念部分是什么?对天气的看法和评价;后果是——难受而哭或者开心而笑。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信念、看法、观念,来调整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现在,同学们能够以考试为例,用ABC情绪理论模式来解释吗? 学生1:我这次考到班级第十名,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是我的正常发挥,我很满意。这里的名次就是A,我对名次的看法就是B。
学生2:第二次高三模拟考试就要来了,我一直担心考不好,想到考试就有一些心慌。仔细想想我慌什么,我需要在认知B这一块做一些调整。
设计意图:用心理小故事导入,简单介绍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让学生感受到,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会引发不同的感受和行为。
(二)短剧赏析(课前准备VCR视频)
同学甲饰一位高三班主任老师
同学乙饰一名不思进步,盲目轻松,大考大玩的学生
同学丙饰一名深度近视,书不离手,过度焦虑的学生
同学丁饰学习委员,学习得法,有张有弛,胸有成竹
剧情简介:
班主任:大考即将来临,我找学生谈话,及时把握动态,力争高考辉煌。
同学乙拍球满头大汗上,撞上班主任,引发一番对话……同学乙下,受班主任之命,转喊同学丙谈话……同学丙与班主任谈话……后下,同学丁送本子到班主任处,一番对话……丁很受班主任赞赏。
学生观看心理短剧,分组围绕心理短剧中不同的人物特点和表现,发表各自见解。
学生1:同学乙属于测试拿10分以下的人。(大家笑)
学生2:同学丁属于对考试及自我有比较合理认知的同学,值得学习。
教师:我们可以看到,乙丙丁同样处在高三阶段,三位同学的状态是不同的。请小组同学讨论,一起找找他们行为背后的观念分别是什么,填写在表格里。
教师总结:同学们找到了诸如“我这回完了”“我肯定考不好”等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绝对化的消极自我暗示言语。正是大脑中这样的认知偏差、不合理观念,使得我们被一两次考试失败和一两科考试失误吓倒,过度地紧张焦虑,内心充满消极情绪,对自己对未来丧失信心。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讨论分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观念。帮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以偏概全、绝对化、非黑即白等不合理观念。
(三)锦囊妙计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红色便签纸上写下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现在我们学习了情绪ABC理论,请大家从“情绪垃圾桶”随意抽取一张,用绿色便签纸写下针对该事件你认为的合理观念,与之争辩并提出问题解决的相应策略或建议。
学生完成后收集上来,放入“锦囊百宝箱”,教师抽取几张公开分享、点评。其他供课后大家传阅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在帮助他人出谋划策的同时,训练自己识别“糟糕至极”“ 我不行”“我做不到”等不合理信念,并尝试建立合理观念与之争辩,学习通过建立合理认知来降低焦虑,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四、自信再出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信大比拼。小组成员一起高喊:“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高考必胜!”三轮过后,音量最高的小组被认为自信心最足。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将今天的感受与收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面对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压力,最后祝愿同学们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 ,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强化高考信心。
【活动反思】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考试焦虑特别是高考焦虑,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考前情绪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降低考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使考生们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考试并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本节课通过情绪表达、认知矫正、角色扮演和体验分享,基本达到预期的干预效果,学生感觉轻松,课后评价较好。所以为了增强学生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在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共性的心理状况,适时开展基于健康促进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学生也是需要和欢迎的。
注:本文获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南通,22600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