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莉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说明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每个人的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落实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落实新课程关于阅读的理念精髓,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多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在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
  课文中也有许多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深受学生喜爱。我及时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讲课前,先把这些文章的前后内容作一个简要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并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鼓励学生读。如: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少年闰土》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等等。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三种阅读法。
   我从二年级下学期起,就让孩子们专门制定了一个“精彩句段”本,在每一页上我都设计了以下几项:“我的收获――总结一周来自己的学习、生活或者观察到的一切”“好词佳句――每周摘抄20个”“格言警句――摘抄三五句”“我背诵的课文”“老师评价”,背面就是孩子们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写下的周记,还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画的画并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学生很有兴趣,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不喜欢写日记或小短文的毛病。
  再比如我执教关于名人的一组课文时,我就先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自己了解的名人故事,摘抄其中好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读一本关于写名人的书;最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名人有什么吸引自己的地方,这样层层深入,学生不但要找书,还要读、抄,同时还要思考,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阅读,而是无形中把阅读渗透到活动中,也增强了孩子们协作交流、绘画等各种能力。
  三、开展多类读书评比活动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更喜欢读书。
  四、持之以恒,小溪汇成海洋
  好的习惯成就一生的成功。现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终身学习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提倡。
  我觉得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单靠简单的表扬、奖励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阅读,愿意阅读,才能爱不释手,才能养成习惯。
  我利用每天的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我们的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能坚持多长时间。只要持之以恒,小溪终将汇成海洋。
  课外阅读的延伸,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纷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