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宏蛟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不单单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能完成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感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鉴于此,我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最终为语文教学服务谈谈几点尝试。
一、借助教材内容,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的,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以及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众多优良品质。中学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
例如在讲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并让多媒体介入课堂,在舒缓、优雅的音乐声中重现黄山奇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和无穷魅力,体会生活的美好、温馨,并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敏锐地捕捉到了黄山美丽的镜头,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当学生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力后,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自然美、生活美就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他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体会,吸进自己的肺腑,渗入自己的血液,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净化、情趣高尚。
二、以榜样为动力,培养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物,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热爱生命》中淘金者绝处求生的故事;《享受生活》中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疾病,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学了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榜样的力量。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三、开展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渗透
利用语文活动课,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竞赛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迁移到人格品质、心理素质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过组建播音兴趣小组、成立课本剧表演团等方式,构建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帮助学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让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建立友谊网络,形成融洽和谐的社会心理气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借助举办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写作竞赛等课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引导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倡导课外阅读,重视人格的塑造
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我深知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因此,每接手一个班,我都精心挑选图书,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本好书,就像一个高尚的人,向同学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他们带到美丽的世界,领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启迪他们稚嫩的心灵……
五、注重方法,培养自信
1.多给温暖关爱
学生总会有能力水平与个性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始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这会使学生信心倍增。教师应拥有广阔的胸襟,对学生的失败和错误,给予谅解、宽容,并协助学生改正错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教师的应该时时刻刻给学生以温暖,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爱和对学习的信心。
2.多用鼓励语言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必须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鼓励能使人精神振奋,充满自信,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我们不要吝啬鼓励的语言,要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如“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等等,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和畏惧情绪,让学生主动地、充满自信地去迎接考验和挑战。
3.多给锻炼机会
对于怕吃苦、怕困难、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语文课堂上多请他们发言、读课文、上台表演……课前安排他们去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这样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锻炼,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在活动的参与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与他人交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应该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