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习型组织 建设关爱型校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关爱型校园内涵的阐述,分析了关爱型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而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进行指导,总结出了关爱型校园建设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爱型校园建设;“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48-02
黑龙江省高校党建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三型校园”,其中关爱型校园的提出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实践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建设关爱型校园也毫不例外。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质精神是尊重人的需要,倡导人持续不断的学习,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关爱型校园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如何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指导关爱型校园建设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关爱型校园的内涵:
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关爱”的内涵。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也”,指对他人体谅和友爱的情感和行为。这是早期对于仁爱的阐释,也透露着古朴的关爱思想。马斯洛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关爱既是人性发展的趋势,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当代教育家内尔•诺丁斯首次提出了“关爱教育”并认为关爱是一个关系概念,它表征的是关爱者与被关爱者之间的际遇。那么,将“关爱”理念用于校园建设中,其具体内涵本文认为可以概况为:1、关爱型校园是个“以人为本”的校园。从哲学上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主体依靠人;二是以人为目的为了人;三是以人为尺度尊重人。关爱型校园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优化自然环境,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活质量;在人与学校的关系上,尊重和关怀人性发展的要求,共建共享;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2、关爱型校园是个“共建共享”的校园。关爱型校园是一个宽松、开放、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既要有利于有利于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人才培养和教师的自身发展;这种环境能够符合学校发展和师生员工发展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这种环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通过人才培训、文化交流、文明共建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奉献等措施,参与、推进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3、关爱型校园是个“协调共融”的校园。关爱型校园是一个以教职工和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载体各要素之间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这种氛围应该涵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管理过程的和谐相处、学校机制健全与促进教师发展的和谐相处、深化改革与推动教育过程进步的和谐相处、整合资源与推进教育环境优化的和谐相处。
二、关爱型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设关爱型校园,要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关爱型校园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适应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学校的各项工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要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切实落实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术上,坚持崇尚真理,追求科学;行动上,致力献身社会、服务群众;精神上,提倡实事求是、思想解放。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能稳步实现校园建设快速而健康的发展。2、建设关爱型校园,要把握关爱的主体和内容。关爱型校园中,广大师生既是关爱者也是被关爱者。高校教师与其它组织成员相比,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富有创造性,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关爱教职工要认真分析掌握教职工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引导教职工的合理化需求与关爱型校园的目标任务有机结合,并为满足其需求创设条件。关爱学生,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要关注“四难学生”即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心理有困难的学生、就业有困难的学生。3、建关爱型校园,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校园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建设关爱型校园的必然要求。首先,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关爱型校园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制度环境。其次,关爱型校园建设中制度的制定,既要体现规范性、纪律性,又要体现人性化、人格化,充分考虑师生的意见和需求,切实体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另外,制度的制定要全面、细致,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考虑。制度纪律经过长期教育和坚持,自然成习惯,习惯的积淀就会内化为一种传统。
三、打造学习型组织,建设关爱型校园;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绩效增长,激发每一个成员创新的能力;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活出生命的意义。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构筑共同愿景增加组织向心力,建立多个学习型团队增进组织创新力,制定激励机制加强组织执行力。1、构筑共同愿景,创造关爱型校园建设的氛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共同愿景。它是全体人员共同持有的一种愿望和期望达到的未来景象,由个人愿景汇集、组织成员达成共识而成。只有当学校的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融合在一起时,师生个体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关爱型校园建设要不断整合师生的个人愿景最终达成在实现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满足教职工自我实现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的共同愿景。而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让师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协调一致,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品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合作性、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不断增强学习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最终使广大师生在共同愿景的引导下达到一种自我管理、自发奋进的境界,这也是关爱型校园建设的根本。2、打造学习型团队,落实关爱型校园建设的内容。学习型组织理论将学习作为组织的核心活动,通过建立多个学习型团队进行团队学习来推动组织成员的成长和组织的改革。团队学习就是要整合全员的思想和智慧,使原本只属于个人的智慧和信息在组织内部得以充分地交流和共享,形成1+1>2的效果。关爱型校园建设中,教师的自我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是以学校这一组织为背景,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多个学习型团队,自上而下推动团队学习实现的。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建设多个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团队,团队内部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多途径的为团队学习搭建平台,通过深度汇谈和讨论等方式开发蕴藏于各自身上的学习资源,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同时,团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反思各自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学生可以打破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思考使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到发挥。3、健全激励机制,保证关爱型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激励是强化个人需要动机的有效手段,应重视激励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一种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形成宣传机制。运用广播、专栏、校园网等宣传工具,从舆论上营造学习氛围;结合实际,在工作和学习中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营造学习氛围。其次,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机制。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建立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有学习型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炼,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成为真正“学习型”的人。第三,制定定期交流反思机制。适时举办创建学习型组织研讨活动,总结交流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经验,为下一步的创建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第四,完善评价和奖惩机制。评价是奖惩的前提,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坚持评价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奖励或惩罚。奖励或惩罚也应更侧重于以集体的形式,来激发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断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2]张梦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应用思考[J].综合管理.2008.4
[3][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