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新宏 黄晓云 魏安乐 刘良宏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报端。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和尊重生命尤显重要且迫切。文章通过对生命教育历史的严格梳理,解读生命教育内涵与本质以及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提出实施生命教育的相关措施,以期营造良好生命教育氛围,开展认识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101-01
  
  2006年7月,一名正在热恋中的男大学生,疯狂地在其女友身上连刺76刀,然后喝下事先准备的两瓶农药身亡;同年11月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在福建泉州中营学院跳楼自杀身亡;2007年12月广东一女大学生跳楼自杀……,触目惊心的事实,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1]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却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2]可见,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一种新教育思潮悄然兴起,就是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沿革
  
  生命教育发端于美国。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思想。随后,生命教育实践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名称起于1979年澳洲成立的Life Education Center。华语地区的生命教育首先在台湾展开,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实施,台湾规定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将生命教育理念正式纳入由小学至大学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目前,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台湾地区的教育门类。
  内地一些学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基础上,也提出生命教育新见解。2004年11月辽宁省正式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在全省中小学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青春期、毒品预防、法制、安全、公共卫生、预防艾滋病、环境保护、性教育、国际理解等方面的专题教育。2005年3月上海市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希望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但目前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整个教育计划中,对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3]因切入视角不尽相同,在诠释和界定生命教育内涵时存在多种观点。目前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展开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生活化,重视生命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培养。其二,从批判过度理性化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依归。其三,从轻视生命事实出发,强调生命本体价值,教导学生珍爱与尊重生命。第三种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认可。虽然学者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其所揭示的生命教育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生命教育使人认识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进而欣赏、肯定、爱惜并尊重生命,以虔敬、爱护之心活在天、人、物、我的均衡关系中,增进生活智慧,完善人格,自我超越,追求和展现生命意义与永恒价值。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保全、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健全、健康、安全地生活;获得生命的尊严,让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达成生命幸福,让学生体验教育的快乐和幸福,让他们获得人生的需要和生命的幸福。第一、珍爱生命。这一目标要求大学生既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珍爱他人的生命,还包括宇宙间万物之生灵,懂得生命是可贵的,是一切情感、智慧、美好事物的载体。第二、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与珍爱生命相比,这是对大学生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珍爱生命,还要在拥有美好生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创造生命价值。第三、创建和谐的生命关系。只有生命关系都获得和谐发展,人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建立和谐的生命关系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的问题。“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4]第二、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但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决定了生命不同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教育,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存在,而是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意义。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强化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大学生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第三、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人格教育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人格障碍、就业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关怀的环境,提供人格养成的价值参照和有效方法,启发他们追求人格完善的意识,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学会关心,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提高人格的层次和水平。第四、创新教育。生命的过程,是不断激发个体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过程。强化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在不久前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上,党中央再一次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做探索未知和开拓创新的先锋,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生命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尝试以下五种途径:
  (一)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高校可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立足于生命,通过教育使学生在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与我们的大学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在大学课程中处处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当然,各学校也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某些课程中针对性地强化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法制教育课中渗透。
  (二)高校可开展专题教育。专题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中举办一些专题性的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专题教育的开展时间,可以是固定的,例如一个月一次。也可以根据现实条件的需要,随机的展开。专题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有讲座、宣传资料的张贴、发放、学生的实践等。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大学生中可以开展以下专题教育:第一、安全教育。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但是每年大学中都会有一些学生死于意外事件,例如交通事故、火灾、溺水。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麻痹思想,要教育他们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注意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则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可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办黑板报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等。务必让大学生具有安全意识,自觉地保护生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第二、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灵魂。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以及幸福观、荣辱观、苦乐观等内容。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生命教育便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目的。第三、成功教育。所谓成功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功的环境,建立一个支持学生成功的激励机制,采用多级评价标准,经常、大面积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不断取得成功,培养一种成功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不断扩展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成功。但不能把成功演变成教育的目的。罗素曾讲过:“成功只能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惜以牺牲其他一切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是太昂贵了[5]。第四、挫折教育。大学生应学会从失败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在下一次努力时,更进一步地接近成功。从本质上讲,失败也是成功。可以说,在科技创新程度越来越高的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者更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接受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最终“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询引向深处,孕育人透彻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者生命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6]“只有接受暴风雨的人,才能自由地撑着雨伞在暴风雨里走。”[6]

  (三)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生命教育方面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家长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珍惜、尊重生命。
  (四)社会实践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并进而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还要运用实践的办法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最终还要落实到大学生的行动中去,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才是生命教育的目的。在生命教育中可以采取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通过与孕妇及临终病人的交谈,大学生可以体会生与死,形成一种深刻的生命情感,这种情感更能增加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对生命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当学生培养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之后,他会迁移而对别的生命也产生热爱的情感,这样,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他更容易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人际关系更容易融洽,对生命的意义会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从事义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感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欢乐与幸福,相应地自己也从中感受快乐。如学校组织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一来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自己的生命意义,并进而争取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命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应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防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的产品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政策的指导下,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放在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的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作者单位:陶新宏 黄晓云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魏安乐合肥学院数理系合肥
  刘良宏合肥学院组织部
  作者简介:陶新宏(1973-),男,安徽长丰人,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助教、硕士;黄晓云(1957-),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高级政工师;魏安乐(1976-),男,安徽安庆人,合肥学院数理系助教、硕士;刘良宏(1968-),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组织部助教、硕士
   *基金项目:合肥学院人文社科项目(08KY028RW)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Z].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2]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2
  [3]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1
  [4]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78
  [5]罗素.罗素文集(第1卷)[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307
  [6]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