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鲍永 舒信隆

  一、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时代的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基于此,身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更新观念,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自身学科的整合,同时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是促进并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目标的要求
  
  当代的中学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彩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新世纪,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现代人的认知方式。不能否认,传统的认知方式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但是,对于处于一个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当代中学生而言,仅有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未来发展的需求。
  从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来看,特定意义上的物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考虑“知识”本身,物理课堂所能提供的“知识”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学生未来的人生课堂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促使每个人都不得不考虑这样的疑问:“面对未来,学生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作为教师,除了所谓‘知识’,我们还应考虑什么?当学生度过中学阶段,能够为学生留下些什么?”
  
  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学中显示了极大的教育价值
  
  实践已经证明: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之前,传统的陈述性知识多是以纸质媒介为载体,这当中又以教科书为主。一方面,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整,认知能力欠缺,获取知识的模式有限,要想实现与这些载体的“自主对话”几乎不可能。这中间必须要经由教师这一中介环节,由于手段的缺乏,这无形中就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提供了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正是手段的缺乏使得教师过多地依赖粉笔与黑板,“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成了挥之不去的幽灵。而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带来的不仅仅是手段的更新,师生所收获的惊喜也是多方面的。这其中重要的是,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由陈述性向过程性转变。
  
  四、DisLab技术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
  
  尽管目前看技术本身仍然有待于继续发展和成熟,比如它的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过程至今仍然遭受质疑和批评,但任何一项技术都会经历从诞生到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过分放大技术的不足而无视这种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客观的。DIS技术能够提供信息化的探究环境,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甚至重新审视实验设计思想,进行合理、周密的实验规划和设计,在不降低动手操作要求的前提下,对获得的实时数据给予科学的解释。实践表明,即便是相同的实验设计思路,比如常规的学生探究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不同实验小组间获得的实时数据图像差异巨大,在教师控制台上展示的实时数据对比带给学生的震撼是强烈的:“这是怎么回事?”“和书上的不一样”。这种震撼,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过程的真实,打破长期形成的实验“应然”的、“理想”的思维模式。由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掉了某种心理障碍,怀疑精神被发扬得淋漓尽致,对问题的讨论往往更为深入,见解更为独到,由真实情景所实现的对于规律的理解则更为深刻,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的转变提供了充分的、现实的条件。这对于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发扬民主精神、培养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形成严谨的实验作风、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极大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用于现代社会生活意义的深刻感悟,这种结果是令人兴奋的,这难道不正是物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这种理论的、实践的探索还将持续。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思考与各位同仁交流:
  1.定位科学,运用合理
  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实现首先要实现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质的把握,把握“整合”的切入点至为关键,整合的目的是要在新的平台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学生认知方式的转变,否则很容易变成装点门面的花哨的形式,或者公开课上的走秀。
  2.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是要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平台上实现“对话”,那种仅仅把知识的载体形式由教案和黑板搬到屏幕上的做法是不适当的。这不仅是对理念的误解、对技术的误用,更由此可能导致对学生自主性的更大挫伤,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束缚和伤害。同样,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是教师可以垄断的专利,技术只体现在“教”的环节,而无法作用于“学”的环节,则背离了整合的初衷,缺少了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课堂设计会使得学生有“那只是老师的不是我的”的想法,设计得“完美”、表演得“完美”就是一种讽刺。
  3.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并重
  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下的探究性活动中有关“淡化结果”的说法,个人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是必要的,尤其是基于新理念新平台下的学生自主建构过程,这种理解弥足珍贵:“我不一定赞同你的观点,但绝对尊重你表达思想的权利。”恰当的共同性结论的引领是必要的,“淡化结果”并不放弃对合理结论的追求,正相反,通过多维有效的过程体验,合乎逻辑的结论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情,开放性与合理性并不相悖,结果与过程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