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鼓励积极质疑 促进自主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贵林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起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质疑方法。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意识
  
  想让学生质疑,就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如教《三个小板凳》这课,一开始上课老师留给学生10分钟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有学生问:“老师和同学一开始对爱因斯坦都不喜欢,为什么后来对他改变了态度?”有的问:“板凳这么难做,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做板凳而不做其他容易做的手工?”前两个问题其实正是课文所蕴含的中心所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也就理解了课文的含意。对后一个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外读选学课文《三个小板凳》,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二、营造质疑氛围,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前提。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进而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讲堂”为“学堂”。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可采用语言激励、手势肯定、眼神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教《你今天怎么迟到了》这课时,可让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学生可能一时不知该如何说起。这时老师可启发学生:“以往我们学过的课题是这样的吗?”有学生马上说:“以往我们学过的课题都不带‘怎么’这个疑问词。”“对,你说得很好。”这样的鼓励,可增强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进而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你”是指谁,“他为什么迟到了”,还有“迟到了老师为什么没有批评他?”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好,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课文。初读课文后,学生知道秋生迟到了,却没有受到老师批评,从而知道秋生是为了保护庄稼,不让牛吃稻秧,这样的好孩子,老师还有什么理由批评他。类似这样的做法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往往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会纷纷举手回答问题。
  
  三、教给质疑方法,诱导学生自主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有:
  1.引导学生自学中质疑。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与探索。如在学习《节日的大街》时,许多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节日的大街是一条彩色的河、欢乐的河?”带着这一问题去学课文,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节日的大街白天的欢乐气氛、繁荣景象和夜晚人们欢度节日的热烈气氛。
  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促进学、思、问、悟的结合。如在教《曼谷的小象》一课时,笔者设计先学课文第8自然段,让学生读后回答:“读了这段,有什么想说的?”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心中暗暗地赞叹这句话中,为什么要‘暗暗赞叹’?”针对这一问题,我启发学生再读。“我赞叹什么?”、“我为什么赞叹这头小象?”、“这仅仅是在赞叹乖巧的小象吗?”我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具体写小象和阿玲的句子,让他们领悟出如果没有阿玲的训练有素,小象也不会帮他们的忙,再看阿玲的动作、神态,可以知道阿玲是个热心助人的人。学生还问:“课文主要写阿玲的热心助人,为什么以《曼谷的小象》为题而不是《曼谷的阿玲》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及时表扬了这名学生,同时又鼓励大家读课文、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说:“课文虽然写‘阿玲’的热心助人,但没有小象的帮助,阿玲也不能帮他把车拉出泥坑。所以我觉得应该用《曼谷的小象》为课题比较合适。”还有学生补充说:“以《曼谷的小象》为题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课后质疑。教师在讲读课文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中国卫星飞太空》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有一位学生问:“火箭的飞行速度是很快的,课文为什么说人们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缓缓的移动?”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原因。
  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质疑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引导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这也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内丘县候家庄校区明德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