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管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丽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其中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精选课外读物
  
   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教师要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他们已初步进入文学期。此外女生偏爱有故事情节的书,男生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的阅读材料感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推荐书籍时有的放矢,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性。
  
   二、激发阅读兴趣
  
   有时教师更关注的是课内阅读,即仅限于课本的阅读,这种阅读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一但离开教师或家长的监督,很容易终止。又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将课外时间投入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等形象、直观的活动中,孩子对相对抽象的阅读活动往往缺少热情。要想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欲望,需要不断地帮助他们明确阅读的动机,需要让他们不断地品尝到阅读的乐趣,需要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诸如“故事激趣法” “榜样激励法” “评比促进法”等,操作时可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课本中的某一篇目时,就有必要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学完了朱自清的《匆匆》,可以找一些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来阅读,并以“朱自清散文朗诵会”或“朱自清作品欣赏会”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检验阅读成果;学习《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可以精选名著中有关章节加以阅读;对于诸如《将相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叶公好龙》等故事性较强的历史传记、童话、寓言,可以分类开展故事会;对于像《十六年前的回忆》、《圆明园的毁灭》等距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则应倡导学生多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 三、开展阅读活动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童话节”“《三国演义》读书汇报”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四、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五、养成勤思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读书而不思考不会有所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所得或疑问写在读书笔记上,所得最为珍贵,疑问可以提交小组讨论或请教教师。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学生容易懈怠。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苗头,必须及时提醒、批评和指正。教师如果丝毫不予干预,学生是否能坚持、课外阅读是否有成效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习惯方面教师仍然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并且干预还应该是积极的,随时的、及时的和有效的。不过在干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自己的阅读成见。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
   通过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夯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三余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