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英英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已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是一种自主的文化生活。坦白地说,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一开始有点发蒙,接着是寻找资料,实践。现在谈探索有些惶恐,就将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总结如下:
  
  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改一再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到底怎么样才是呢?实践起来会有什么效果?这些都是疑团迷雾始终困扰着我。听了很多公开课,也翻阅了很多教育杂志,逐渐有些模糊式的明白。在实践中是战战兢兢采用,效果好象看不出来,但是仍然坚持运用,逐渐看到些微起色。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始终围绕目标转动。其次是选取学生兴趣所在。最大程度上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或者方法服务于教学。然后在活动中及时进行指引。最后让学生自己当主人评价。如《咏梅》,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题材很多,在拓展部分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诗歌,题材就很多。有的是诗配画,有的现场朗诵等,花样迭出,效果较好。当然这其中学生的准备时间要充分。
  
  二、含苞待放,引人注目
  
  综合性学习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互相交叉的一个项目,把它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综合。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生活的空间是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教学中适时举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且动员每一个人参与,劳动成果会让每一个人欣喜万分。如祖国的秀丽山河展。积累全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及其相关的文字简介,绘出中国地形图,在相应的位置贴好。装饰为一个展板,意义就很不一般,学生在劳动后都会惊异自己的杰作。如果每个人在现场以导游身份介绍,相信很多人都会为自己骄傲。那么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在话下,动手操作的活动一定不会逊色。
  
  三、百花怒放,百家争鸣
  
  有人曾经说过“过程就是目标”,乍一听去似乎有问题,可是细想还是可以反映一定问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离开书本,走进生活,不仅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他们实际能力的一个考验。充分发挥利用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每一个事物全面考核自己,锻炼自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亮点。比如实践调查活动,同一个主题,同样的目的,但是方式方法没有限制。这在新课改课本中是很多的。六年级有一个关于“人与环境”的调查活动,人物分配下去,学生刚开始态度是冷淡和应付差事的,根本就没有重视起来,但当看见一个小组辉煌的战绩摆在他们面前时,那股冲劲、跃跃欲试、献计献策、不服输的姿态表露无疑,最终都交上了一份让他们心满意足的成绩单。
  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际考察的已经不是一个学科的能力,而是把很多学科的技巧巧妙地融为一体,共同完成教学的一个形式。它正是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的组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