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体系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丽
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是维持日常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也是高校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需要和发挥学生潜能,作为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就构建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体系的路径予以分析探讨。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深入,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管理理念落后。大家都被条条框框的制度和条例所约束,经常存在忽视教师和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的情况,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不够。(二)管理模式陈旧。长期以来形成的注重共性培养,忽视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只有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谋求个人的发展。(三)缺乏竞争激励和淘汰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探讨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一)学生管理思想受“权力本位观”的影响。权力本位观视权力至高无上,忽视了人自身个性的自由和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传统的官僚主义意识、“为学生做主”意识和“包办意识”还很严重,这就很容易轻视学生的正当利益要求和自由权利主张,学生很容易在依法治校过程中被对象化、客体化,学生的权利也因此被流失了。
(二)学生管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受“社会本位观”的影响。社会本位观强调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教育要以符合社会的需要为目的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在社会本位观的指导下,把教育看作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工具,至于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往往不受重视。没有将社会的目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紧密结合,如在学生管理制度和方式上往往表现为过分重视一致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传统师生观影响着学生管理的诸多环节。传统的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尊重教师固然是必要的,但一些教师“威权”思想和“父权情结”根深蒂固,为求安宁和稳定,把规章制度看作是一板一眼的没有一点弹性的东西,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服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而不是作为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管理中难以得到体现。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观念是前提――转变学生管理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需要高校管理者更新管理观念,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为前提下,想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学习的选择性,加强管理的弹性,不能以刚性的管理制度来“强迫”学生,不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管理的对象和目的。管理者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为服务学生而存在。
(二)管理队伍是关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学校应该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保证这支队伍精干、高效和稳定。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观,学生管理队伍人员与学生的关系不再只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而应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学生管理队伍人员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既是为学生成长所必需,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优化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的结构,积极推进校园公开考试和招聘,吸收具有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到学生教育管理岗位上来,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三)服务体系是保障――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体系。“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体系是指构建融教育、管理、咨询、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咨询系统,以及对管理内容的学前培训。管理的子系统从大到小都要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实现激励和约束功能。管理内容分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评价管理四个方面。如: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在学分制条件下,弹性学制、停学创业等机制的运作,使学籍管理复杂化,管理手段需要现代化。宿舍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学生宿舍是问题的易发地,是学生管理的重心,宿舍管理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上的引导。
责任编辑: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