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高校创业能力的途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心亚

  摘要:文章从提升高校自身的创业能力出发,探寻提升高校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阐述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招生来源,建立高校声誉,走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形成合作开发、合作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促进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在行业内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开展教育培训,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发展;通过在高校内部促进创业娄杜团的建设,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创业园等一系列工作来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师资队伍的建没。
  关键词:高校;创业能力;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11―03
  
  过去的十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十年的造校运动使各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得以极大提升,资产数亿,同时也使高校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如今随着生源的骤减,高校规模将有所缩减,一些高校面临着生存危机。虽然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但要建设一流高校光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靠学校自己筹措部分资金,以牛津大学为例,其生师比长期保持在1:8,这是需要足够资金支撑的,它的办学经费来源广泛,其中政府拨款只占1/3左右,而各类办学收费、校友资助等自身筹资数额巨大。因此,在生源危机的大环境下各高校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提高收人,维持生存,并求得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面对危机努力提升高校自身的创业能力至关重要,同时高校创业能力的提升也必将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中外合作办学,走产业化道路
  
  中外合作办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世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高校甚至把国际合作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也已经由1995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转变为2003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现在许多国家将接收留学生作为一种商业运作、创收途径,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是一种创业活动。
  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把教育作为产业来经营了,即适当地把市场机制和运行规则引入到高校运营管理当中去,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在教育产业化的同时,政府需要对教育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中国留学生已遍布世界各地,几乎有高校的地方就有中国学生,有些国家已经把硕士培养当做无烟产业。而我国历来把教育当做事业来办,直到1999年党的十五大和第三次全教会后才提出“教育产业”的观念。由于观念落后,我们错失了占领国际教育市场的先机,历史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的必然性,尽管这种来之不易的观念,近年又屡被诟病,至今仍步履艰难。
  如今,我国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都已经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来运营了,他们和企业的不同在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以学校的名义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如一般企业一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生也需要打广告,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做营销,招生对象就接收不到相应信息,就无法来此接受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晚,我们必须充分借鉴国外丰富的办学经验,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世界教育大国进行交流与合作。我们总在比较,到底哪一种教育模式更好一些,笔者认为,教育是应该兼容并包的,没有哪一种模式比另一种更好,重要的是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中外合作办学让我们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推广了中华文化,推进教育全球化的进程,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吸纳留学生来解决高校生源危机、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科研分为诞生科研成果和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两个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科技成果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开发、面向市场不够的缺陷,这些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结果。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将近万项专利,但技术应用率不足25%。于是,社会上出现了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无人间津与生产企业缺乏科技竞争力并存的现象。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就要改变目前高校的“为科研而科研”,高校科研应把重点放在能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高校亦应在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植力度。
  校企合作形成了高校科技产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这里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校企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运用高校的各种科研成果,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技术优势,同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高校则在科研上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能够使高校获得更为充足的科研和教学经费,从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高校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的双向介入使高校的技术成果能够顺利地转移到企业中去,很快形成产业。国内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如家喻户晓的北大方正、北大富硒康、清华同方等。南京工业大学每年的科研成果转让及校办企业创收收入过亿,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校企合作通常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1 校企平行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在研究阶段是独立发展的,只是在研究结果的处理阶段,企业通过技术市场买人科技成果。平行合作要求企业在高校研究阶段给予必要的信息、设备等支持,研究成果则需优先提供给合作企业进行选择,洪堡大学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1991年,洪堡大学准备筹建安道尔舍夫校区,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重构学校的院系,将实用性的学科和研究机构集中起来,通过和周边企业的直接对话。将知识成果进行更直接的转化,从而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并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数学系、自然科学机构以及一些非大学的研究机构将成为安道尔舍夫科学园的中流砥柱。经过一系列的视察、可行性分析和校区的建设,计算机系的学者作为先驱于1998年首先进入该校区,数学系、化学系、物理系和生物系在此后的五年中纷纷人驻,12家非大学的科研机构和360家技术导向的企业也先后建立。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形成了相互受益的网络,将研究和知识的应用相融合,
  2 校企研发合作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经费、高校出人力和部分设备,在高校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工作从一开始就纳人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工作部署。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本身拥有三家医院,既服务社会,又方便了师生的科研和实验,一旦生源滑坡,它足以靠这一块收入补充办学经费。
  3 校企共建合作模式,即高校和企业共建高科技类型的企业,两者各持一定的股份,高校通常会依托自身的优势专业,利用人力资源、技术成果等优势,慎重地选择合作伙伴,以达到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经营效果。剑桥科学园比较接近

于这种模式。1971年,剑桥大学的圣三一学院建立全英第一个科学园――剑桥科学园,并凭借剑桥大学这一强有力的知识源,很快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加人,它们与剑桥大学的实验室和研究所进行联系与合作,促进了人员和资金的交流。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越来越多企业的进驻,剑桥大学周围出现了技术型的社区,形成了所谓的“剑桥现象”,即“校企共建合作”模式。
  
  三、依托专业优势,发展教育培训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我们已经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当中,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变革,这必将让人们感到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频率变快,竞争激烈程度加深。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活和岗位竞争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再教育,选择通过不断深造来提升自我。庞大的“充电”大军形成了教育培训市场,同时催生了教育培训行业,并注定了其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快速发展。“教育培训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投资价值的项目之一,为全球的战略投资家所推崇”。
  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知识,因此在发展教育培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在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同时,还要找到新的战略增长点,即服务社会。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在教育培训中占据优势地位。高校融人教育培训市场,是历史赋予的发展契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发展教育培训不但能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在教育层次和创收等方面也可以成为全日制教育的重要补充。
  教育培训市场可分为两大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自考、成人大专等,这些是致力于解决学历问题的,迎合了社会上学历较低层次人员的需要。从本质上来说,学历提升也是高校的能力和资源,这有助于改善全社会的学历结构;非学历教育包括各类技能培训,有助于提高在职人员的岗位能力,其中外语培训和IT培训是教育培训的两大支柱。与此同时,其他诸如企业管理类培训、金融培训、考工培训、辅助考试类培训(包括考驾照培训)等,也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值得指出的是,在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高校常常与专业培训公司合作共建,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往往仅提供优质师资,而在培训项目和市场开发方面相对欠缺,久而久之,导致在培训市场边缘化和优质师资资源的流失。因此。高校教育培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核心培训产品。
  
  四、促进创业类社团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职能。近年来,高校社团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组织形式上都办得丰富多彩、红红火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团日益成为校园里凝聚力和号召力最强的群体。它形成了一种向上的校园氛围,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其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
  美中不足的是,高校社团组织以才艺和娱乐类居多,而创业类社团却很少。近两年,一些创业示范校开始探索性地创办创业类社团,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百草根”、江西师范大学KAB创业俱乐部等都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创业类社团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引领,提炼并传播成功创业经验,整合创业资源,为立志创业的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社团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有力扶持,创业社团可实行“三元”导师指导制度,即学工部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三重指导,实现在指导社团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有效进行专业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高校要引导并鼓励创办创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努力走创业社团品牌化道路,积累资源,开发市场,以接力棒的方式代代传承。
  如今,许多高校创办了创业科技园区,这为创业社团和个人提供了创业活动的平台。园区企业一般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均须为学生(在校生或毕业两年内的本校学生)。园区企业有向学院公开财务报表的义务,无条件接受学院的各项检查。园区创业项目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其一,学生主创,即由学生独资经营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二,学生和学院(社团组织)共创,即学生至少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如30%,学生和学院(社团组织)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其三,学生和校外成熟企业合创。这一创业模式一般要求学生股份不低于一定比例,如50%。
  
  五、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师资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结构变化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今,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改变目前大学生创业盲目投资、自生自灭的现状。
  注重高新技术的美国向来不缺乏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能够给地区经济带来重大推动的大学,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斯坦福大学。其中,麻省理工学院被认为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的模式,并正在逐渐取代哈佛的精英教育传统。
  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本身极具特殊性,它融合了各种大学模式,将古典教学学院、多科技术工程学校、赠地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合为一体。1862年建校之初,该校就将技术教育置于第一位,与人文和科学教育并存,这一设想经历着不同学者争论,最终推进麻省理工学院向创业型大学不断转变。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美国创业型大学模式主要特征是在大学教授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扩展,进行创业活动,进而形成一系列衍生的高技术小公司。这些高技术小公司与大公司相比,与大学的创业活动更加相关。
  与外界联系的不断增强并逐步制度化使麻省理工学院逐渐演变成创业型大学。当前,该校有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推动大学创业活动的开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师、学生、校友提供培训项目、网络服务、技术和资源,用来帮助他们成功地进行投资,其使命是在教育与研究、联盟和共同体三个领域培养和发展学校的创业活动和兴趣;企业论坛则作为一个非营利的组织,用以帮助技术导向型企业的筹建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可谓是大手笔改革,比较著名的如义乌工商学院,有三分之一学生从事网店经营,已形成特色和亮点,为此他们不惜改革教学模式,实实在在地践行就业导向。但是,创业教育对于高校还属于新课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炙手可热、供不应求,那时高校是没有这方面探索的,时至今日,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积累也很有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高校创业师资相对短缺,李时椿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难点是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如果高校教师自身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技能低下,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所以,各高校应加强创业师资建设,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进行操作:第一,鼓励教师创业。我们应该看到,创业英才比比皆是,远有世界著名创业先锋比尔,盖茨,近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腾讯总裁马化腾等,他们以自己的成就向世人昭示着创业的魅力。第二,高校应破除陈旧的门第观念,聘请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甚至没有学历的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创业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在于创业课程更注重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创业企业家恰恰能结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对市场的洞察呈现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创业课堂。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8。
  [2]李时椿,常建坤,创业与创新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牛翔宇,中美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比较及借鉴[J],就业指导,2010,(7)。
  [4]王梅雾,黄淑娟,江西省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回顾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5]陈纪忠,MIT创业模式:高校创业转型的催化剂[J],嘉应学院学报,2010,(7)
  [6]吴建国,高校科技创业体系良性生态循环运行推行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0157)]
  [蒋心亚: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