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治疗与高校“心智药房”建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阿莹

  摘要:图书传播知识,而知识记载人类思想文化历史,表达人们某种情感寄托。阅读治疗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认同、净化和领悟的心理过程。我国近1/3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而高校图书馆坐拥百城左图右史,利用好这个“心智药房”,对症下药便可事半功倍。
  关键词:阅读治疗;图书馆;心智药房;心理服务
  
  一、成长困惑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据报道,我国近1/3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全国20%-30%的家庭存在心理精神的健康问题,国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近年还呈上升趋势。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渡期,人们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充满着挫折和不确定因素,在升学、就业、升迁、婚恋、子女教育、生存空间等诸多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情感的弥合,很多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被动与强迫、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加上青春萌动的特殊成长阶段,所有这些造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化与严重化。
  安徽大学王居平在她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治疗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一文中认为,青春期还存在如下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社会规范的矛盾,反抗与屈从的矛盾,自负与自卑的矛盾,自信与气馁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是青年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青少年精神病发病率相当高,究其原因往往是上述矛盾心理加深所致。
  理想和现实差距中的困惑、逆境挫折中的自卑、学业压力与就业难料的恐惧、离家的孤独,情感的迷茫,让大学生很难去辨认“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理想的我”。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机会稍纵即逝,导致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目前中国人一般还没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因此图书治疗就逐步成为减轻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心灵重负的一把金钥匙。
  
  二、阅读治疗理论与发展实践解析
  
  图书治疗(bibliotherapy)又称阅读疗法(readingth-erapy),是图书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1961年版《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首次收入“图书治疗”并给出两条释义:(1)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2)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前一种主要是针对因精神和情绪因素而引发的疾病,如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也包括对一部分躯体疾病的辅助治疗。后一种释义则十分广泛,依此此法可用于生理残疾、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社会问题等领域。
  阅读图书何以治疗疾病呢?图书的精神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变化的集中反映,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的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每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每个人的现实困惑和精神苦恼,都会在书中找到影子。图书传播知识。知识,记载了人们对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知识,表达了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情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揭示,阅读并非读者对文字符号的简单理解,而是他们借助语言、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想象等一系列心理过程,积极主动地与所阅读的图书发生交互作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
  湖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陶文萍在她的“图书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形式”中提出,精神分析学派对图书治疗的机理归纳为认同、净化和领悟三个方面。认同就是读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作品中人物的特征归因于自己而获得感情上的支持,使其人格结构中平日受到舆论和道德禁止、压抑和否定的自我得以舒展。净化是指渎者在作者设定的情景中体验恐惧和紧张的同时,其内心的焦虑被导向外部,他们超负荷的抑制得到释放,恢复至和谐心态。领悟指的是读者在作者设定的情景中通过自己与主人公剧中与现实的角色转换,使情感得以安慰,并从主人公身上寻找到自己的感觉。
  图书治疗一词及其理论虽由西方引入,但在我国古代早有实践,只不过没有系统化、理论化。史籍中就有不少图书治疗医案的记载。《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了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的一医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然大怒,令人追杀华佗,郡守儿子知道此事,让人不要追杀华佗,郡守愤怒至极,“吐黑血数升而愈”。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现代人纷纷回过头来寻求心灵依托和身心的安顿。据法国《图书周刊》的调查数据,此类图书的年增长率在50%以上。以心理慰藉、个人成长为主题的图书在2000年以来持续成为法国社会阅读的焦点。
  “精神内守,病安从生”。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只有懂得如何释放自身的压力,才能活得开心,活得更有滋味,这就是图书治疗的魅力所在。
  
  三、丰富“心智药房”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高校图书馆阅读治疗的适宜性。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浩如烟海。环境幽雅,气质高贵,在图书治疗领域被誉为“心智药房”。相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外显性、公开性、外压式特点,图书治疗则以内隐性、保密性、诱发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发挥转移、暗示和升华作用。这符合大学生思维深邃、相对闭锁、独立自主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图书治疗的随意性、灵活性、宽泛性、隐秘性及无需付出任何特殊代价的突出优势,决定了它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起着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现止怒泄愤、激情励志、调整观念、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转移烦恼和解除困惑之功效。
  
  (二)努力消减购书偏废与阅读困难。“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可有统计资料表明,仅在2003年,全国出版的图书总量已经达到20万种。2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选购“不易”,意识着阅读的困难。异曲同工,图书市场上购得适于阅读治疗的好书难,而少则百万、多则千万,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中,特定心理特征的读者要找到适于的书籍阅读,也如同海里捞针,这就要求要有既掌握藏书,又熟悉读者的素质过硬的图书管理人员的导读。
  开展好这项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搞好读者调查。评价图书采访工作的质量,读者最有发言权,采访人员要多接触读者、了解读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和阅读倾向,掌握他们的阅读需求,并有计划地收集读者对现有藏书的反馈信息,结合读者对图书的借阅量与馆藏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对比,并将上述各类信息加以整理,作为以后选购图书的参考依据。这项基础工作搞好了,购书有的放矢,推荐对症下药。
  
  (三)大众娱乐倾向与读者阅读心理。戒备森严的皇宫被小燕子搞得鸡飞狗跳,日理万机的皇帝也到处游山玩水,连舞文弄墨的唐伯虎也变成舞刀弄枪了。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可以拿来戏说。图书,也在时代的催化下有越来越多的娱乐因子。
  影视明星率先推波助澜频频出书,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黄磊的《十七楼的幻想》,刘晓庆的《我的路》等层出不穷且销量惊人。这说明大众娱乐化阅读趋势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又如,杨利伟“飞天”成功,宇航方面的图书一夜之间也便摆上了各大书店的柜台,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大众读者把科普读物也当成了新闻,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娱乐的烙印。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图书的阅读已经从单纯求知学习等功能性需求向和读报、看电视具有相同性质的娱乐行为演变。阅读的方式也由正襟危坐变成了猫在沙发上的休闲行为。现代人,阅读不再是沉重的、坚持不懈、匍匐前行的苦差事,相反,阅读是精神的放松和愉悦,是一种心理满足。
  因此,选择和推荐图书也应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把握住科学性这个前提,娱乐性这个关键,让读者潜移默化地甚至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阅读实现治疗。
  
  (四)图书资料员的心理健康应受重视。俗话说,打铁还得功夫硬。要开展好阅读治疗工作,首先要搞好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馆员与大学生在图书馆进行交流、构成了人际知觉。两者间相互知觉的好坏,直接影响服务与阅读的质量。馆员在工作中不仅要了解大学生仪表、言谈举止等行为特征,更要了解他们心理活动和特征,掌握他们的真实需求,才能因地制宜地实施图书治疗。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重视业务素质的培养,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图书资料员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起他们甘为人梯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自己的理想、志趣融合到平时的工作中,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满腔热忱地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推荐“治疗适宜性”书籍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王波.图书疗法在中国[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蒋新平.略论掌握图书消费者心理的八大门径[J].学术论坛,2000(3)
  [4]王涛.图书的构成要素与读者的阅读心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618.htm